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5.14
2009年10月31日,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1911~2009)逝世。钱学森属于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贡献全体中国人都在享受。但因为中国的传统对技术一直冷眼相待,很难将其上升到至高的地位,所以国人的关注点与历史的关键点经常不合拍。而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起步就是始于技术进步,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两弹一星工程。
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从未停止对强国技术优势的追赶。不同于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来回反复,中国唯有技术水平是在稳步提升,除了短暂的停滞,总是比自己的昨天有进步,并且一点点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回想当初,中国人与新技术初次接触时,还产生过外科手术是挖眼剖心、修建铁路会破坏风水、照相留影要勾人魂魄等现在看来很荒唐的认识。后来又有人痛心疾首,遗憾很多祖上的宝贝失传了;也有人责备前人在科学诞生和工业文明中的麻木不仁,貌似丧失了太多的机会。历史不相信眼泪,也没有那么多如果,相比于那些空洞的悔恨和反思,钱学森等人兢兢业业的踏实工作显得那么崇高和伟大。
大航海以后,制海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海军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战以后,制空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空军的发展突飞猛进。及至二战,军事强国的陆海空武装力量展开全方位厮杀。这些炫目的武器装备就是强国称霸世界的资本,中国及其他落后国家望尘莫及,苦苦追赶不仅耗费人财物,而且效果不佳;除了感叹命运不济,没有良策。但是技术发展会有阶段性的极限,当一种性价比超高的战略武器横空出世后,中国迎来了一次快速追赶的机会。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威力震惊世界。1949年8月29日,苏联试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英法相继核试成功。中国与美苏不睦,不能享受核保护,反而经常面临核讹诈,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想摆脱拥有大国之名、缺少大国之实的被动局面,必须自己拥有核武器。也正因为核武器的威力,所以中国不必费力先去研制航空母舰或大型轰炸机这类烧钱的东西了。
1964年10月中旬,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是亚洲举办的首届奥运会,也是日本依附美国后,国家经济恢复、实力提升的标志。奥运圣火燃烧期间,16日下午3时,中国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原上,核裂变产生的火球和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各国国情不同,有些事情的顺序也就不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真正独立的大国来说,晚一天拥有原子弹,就多一天痛苦,多一天消耗。没有原子弹,诸多事情会更加步履维艰,而承办奥运会只能遥遥无期。
1964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并刊发中国政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声明。
拥有核弹只是第一步,还要靠导弹进行远程投射才有效。人造卫星不仅可以侦察敌情,后来随着技术进步,还能对战略核导弹进行制导,实现准确打击。核弹、导弹、人造卫星简称“两弹一星”,是顶尖技术、大国重器,花钱买不到,更不会从天而降。《圣经》中没有公式,《周易》《论语》也不能提供帮助,它们是在牛顿力学到相对论的科学指引下完成的。中国要想掌握,就必须向先进国家学习。两弹一星的英雄们多有留欧、留美、留苏背景,其中三位前期的项目带头人最为重要。钱三强(原子弹)、钱学森(导弹火箭)、赵九章(人造卫星)除了制订规划,还要招揽人才。仅有留学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在中苏蜜月期,苏联也提供了很多帮助,缩短了自主研发的进程。两弹一星的研发路径是借助欧美苏人才培养,苏联部分技术支持,中国自身从上到下万众一心,勒紧裤腰带,倾力投入。至80年代初,中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和战略核潜艇的建设,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铸就了新时代最锋利的矛,也意味着同时拥有了最坚固的盾,终成正果。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如一部隐忍难述、凄绝悲壮的史诗,中国从此脱胎换骨,彻底完成了国门洞开之后技术层面的救亡使命,为循序渐进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年轻时的照片。
1984年国庆阅兵中展示的战略远程核导弹。
军事技术对于一个大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拥有了符合大国地位的利器,在国际交往中才能保护国家利益。提高杀伤性武器的威力是所有政治利益集团的目标,核武器玉石俱焚的能力令敌对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世界并不和平,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一个政治上不能依附他国的大国,只有军事技术在战略层面与强国水平靠近后,才能赢得安全空间,以便更好的发展民用技术。
民用技术也称商用技术,可与军事技术同列。在技术层面,二者区别不大,差别主要是在社会的不同应用领域。战场是检验军事技术的试验场,同理,市场是检验商用技术的试验场。虽然当年中国能集中力量研制两弹一星,但在商用技术领域却难有建树,主要源于市场经济的严重不足。
从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来看,市场经济是商用技术的摇篮。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多是商用技术领先的国家,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从经济结构来说,工业底子薄,本质还是一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启动,商用技术的发展迎来春天。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后发国家也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少走技术弯路,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将目标对准成熟的高端技术。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国从“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做起,对各种技术进行学习、引进、模仿、改进、创新,逐渐全方位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在个别领域甚至成为领跑者。中国商用技术的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经济总量的增大,不仅改变自身,而且改变世界。
现在,面对巨大的经济成就,各种红利说不绝于耳。其中人口红利被提及较多,并受到了高度肯定。人口红利是指国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对经济发展有利。对此不妨回顾一下。清末民初,中国人口达四亿,平均寿命不高,壮劳力布满全国,可是只见人口、不见红利。19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腾飞,追赶美国,也是某些观点认为这些国家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但是同样经历战争创伤的新中国,建国后二十多年,人口从5亿增至9亿,却还是不见人口红利。其间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消除人口隐患,还推行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瞎折腾政策。唯独从1978年以后,人口从9亿增至13亿,人口红利却神奇地出现了。再放眼当今全球,贫困人口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很多老年人早已因饥饿和贫病去世,多是游荡的青壮年,哪里有人口红利的影子,全都是人口灾难。反观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技术的老年人依然能老有所为。其实不管是人口红利,还是资本红利、制度红利及其他红利,归根结底,都是以技术红利为基础的结果。
两弹一星是现在中国人享有的军事技术红利,这方面的账还有些不太好算,商业上的技术红利更好算账。非资源出口型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领先者享有技术红利,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能连续享受,即使举债消费、透支未来也无不可。还可以用高薪或福利维持很多缺乏技术含量的职位,催生庞大的中产阶级,削减贫困人口。而缺少技术红利的国家,却很难形成和维持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更别提消灭贫困了。这就是常说的纺锤形和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的由来。其实目前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社会结构,并不存在什么纺锤形,发达国家不过是将低端行业淘汰或转移而已。技术落后者要想经济发展,除了自主创新,只能用资源交换,表现为技术贵、资源贱。但是当落后者取得进步,导致先进者技术红利减少的时候,技术和资源的价格将出现反转走势,会发生一系列连带的社会变化。
2008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表面看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导致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本质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削弱了欧美日长期保持的技术优势,造成其技术红利减少,间接影响到石油、粮食等资源价格上涨,同时催生资本泡沫膨胀。原来以欧元、美元、日元标价的各国经济数据、价格体系、各行业薪资结构,从根本上要进行重估。以往所有默认以长期获得技术红利为前提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如医疗、养老、失业等都会面临支付困难,严重者会因经济动荡导致社会动荡;而通过减少各项公共支出、增发货币和国债,所起的作用不过是解燃眉之急。
技术不到家,什么都白搭;技术玩不转,迟早靠边站。技术不仅改变社会面貌,还能重新设置地缘优劣和安全水平。自大航海时代开启全球化浪潮,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争夺利益展开全方位的较量。除了天然形成的地理和资源状况不易更改以外,技术及指导技术的科学,才是大海中蕴含强大能量的洋流,其他各种人力的比拼不过都是海面上一时一地的惊涛骇浪或涟漪水花。每次技术创新都会让先进国家继续领跑,每次技术停滞都是落后国家追赶的机会。中国与发达国家经过数次工业革命积累形成的技术落差,终于在第二个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呈现出快速大幅收窄之势。不独中国,很多新兴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没有新的重要技术出现的阶段,利用后发优势,加速技术进步,令发达国家以往全面的技术领先优势不复存在,并且快速消耗此前积累的技术红利。技术红利分配的变化传导到经济、军事,再传导到政治,所以政治格局表现在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就是欧美变弱,新兴国家变强。这种此消彼长,就像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一样,通过技术传播,大家在不断向同一水平线靠近,所谓的长期优势在互通有无的大历史中依然是短暂的。
技术蕴含着强大的威力,中国人对此的领悟比别人的确慢了一些。与其哀叹过去,不如承认差距,面对现实,放眼未来。新能源、新材料、精密仪器、大型机械、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电子信息、智能机器人、家庭医疗设备、转基因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刻苦钻研,取得佳绩。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技术红利根植于生产实践,体现在军事和商业上,最终要反映在政治等其他领域。落后国家用资源换技术是必经之路,其中的贵贱盈亏不全是简单的生意,很多数字也说明不了问题。关键在于,如果不能学到过硬的技术本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即使资源卖得再贵,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陷阱后,经过一轮飞速发展,往往会落入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核心障碍就是不能提高技术红利,依然以资源型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难以转变成技术型经济或资本密集型经济。技术进步在国家或地区带来的变革或动荡最终会导致社会进步,相反,只是由于人口和资源矛盾,或者仅通过原材料换取制成品带来的社会变化,不过是低水平的历史重复,这也是很多落后国家长期没有起色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基本实现了从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升级,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艰难变局,技术进步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面对成绩,容不得丝毫松懈。因为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技术红利过期作废。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