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钻石”的故事

我爱雨果 2020-01-0723:13:44 评论 4,878 views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国立自然博物馆中,陈列着一颗叫“希望钻石”(Hope Diamond)的蓝色钻石。每年,有将近七百万的人八方而来,慕名参观这颗钻石,让其成为世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展品之一。这颗蓝钻之所以如此盛名,首先它是目前世界现存最大的深蓝色钻石,但是真正赋予这颗钻石传奇魅力的,还在于第二个原因,它有着非常神秘的身世。

“希望钻石”的故事

早在1660年左右,法国旅行家、商人塔韦尼埃在印度著名的科鲁尔矿山买到一颗重达115克拉的蓝钻石(23克,后称“塔维尼埃之蓝钻” Tavernier Blue)。回国后,塔韦尼埃把这颗蓝钻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虽然这颗蓝钻以如此巨大而显得罕有,但路易十四并不喜欢它的外形,就让御用珠宝匠切割琢磨成67克拉的蓝钻,并称之为“法兰西之蓝”(French Blue)。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又将“法兰西之蓝”镶嵌在“金羊毛勋章”(Orden del Toisón de Oro)上作为饰物。

“希望钻石”的故事

“希望钻石”的故事

本来波旁王朝想着这颗以国家名命名的蓝钻会和王室一样千秋万代,没想到传到路易十六就遭遇了法国大革命,国王和王后匆忙逃离凡尔赛宫,几乎所有的珍宝就变成革命政府的财产。因为疏于管理,6名窃贼在1792年9月11日趁着各种混乱闯入了王室宝库,偷走了这颗国宝级钻石。

“希望钻石”的故事

自此,“法兰西之蓝”被不见了天日,过了20年之后,就在这个盗窃案的追诉期过期两天的时机,伦敦的珠宝市场出现了一单这样的交易,一个叫做亨利.菲利普.霍普(Henry Philip Hope)的人,购买了一颗重达45克拉的蓝钻石,这颗钻石就以霍普的名字命名。在英语中,“霍普”和“希望”都是Hope,这颗钻石的名字就因一语双关的美妙巧合被一直保留了下来。现在出现了一个疑问,这颗45克拉的“希望钻石”是不是来自原67克拉的“法兰西之蓝”呢,因为一来即使一颗45克拉的蓝钻也是极其罕见,没理由凭空掉下来,其次,很多窃贼为了销赃钻石,都是将大钻石重新切割打磨,这样可以彻底销毁证据。

有了这样的重重谜团,这颗钻石注定会引发人们的关注,甚至法国珠宝大王卡地亚都曾买下它,镶嵌了一圈白色钻石做成点缀(three-tiered circlet)后把它卖了出去。这颗钻石历经几次转手,于1949年被纽约著名珠宝商哈利.温斯顿(Harry Winston)购得,此公最传奇的故事莫过于12岁在其父亲的珠宝店中,用25美分收购一个2克拉的祖母绿宝石,2天后以800元美金卖出。

“希望钻石”的故事

哈利·温斯顿深知“希望钻石”的价值和其承载的历史意义,于1958年把它捐献给了史密森尼博物院(不过,后来哈利.温斯顿又多次把“希望钻石”从博物院借出,用在自己公司的展览会上)。这颗钻石就这样成就了传奇。很多人慕名参观它,还有蹩脚的媒体编造传说,说什么钻石被下了诅咒,拥有它的人都倒了霉,当然这些谣言很轻易被证实子虚乌有。不过由于“法兰西之蓝”和“希望钻石”之间有着20年的真空时间,那么二者究竟是不是同一颗钻石呢?虽然维持一个历史谜团可能会引发更多人对钻石的好奇,但显然史密森尼博物院却更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为此,2004年博物院聘请一个专业团队来揭开这个迷局,结果如何请容我在最后揭晓。

我们知道,钻石的成分就是碳元素。碳仅次于氧,是人体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占据地球总质量的18%)。可是为啥没有看到遍地的钻石呢?原来钻石的成分虽然是碳,但却有着非常罕见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化学键非常稳定和坚固,形成的地点是在地表下面上百公里的深处,那里有着极高的压力((45~60 × 10的8次方 Pa)和温度(摄氏1000度以上),经过多年的沉积过程,就把普通形态的碳变成了钻石。不过仅仅形成了钻石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埋藏在这样的深度的钻石人类根本无法取得,还要等到火山爆发。当火山喷发时,熔岩裹挟着钻石从地幔冲到地表,待冷却后,就会在地表浅层形成漏斗形的榴辉岩岩石管道(金伯利岩),人们只能在这样的岩石管道中找到天然钻石。纯净的钻石是无色的,但若在形成的过程混入其他元素,就会让钻石带上某种色泽,比如混入氮的钻石呈黄色,而蓝钻石则是混入了硼。

钻石的寻找、开采、加工和交易是需要很大资金投入的,极高的资本投入门槛让钻石交易一度曾被戴比尔斯(De Beers)所垄断,最鼎盛时期,戴比尔斯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钻石交易。借助于勘测科学技术的采用,新的钻石矿被越来越多的发现,人们还根据钻石形成的原理人工制造出大量钻石,即便如此,钻石依旧显得价高而稀缺。造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有戴比尔斯这样的巨头操控着市场的份额,同时不惜制造各种噱头来刺激人们消费钻石的欲望。

二战刚刚结束时,还是一片废墟的欧洲各国百废待兴,作为传统钻石消费市场的欧洲人民显然无心购买钻石,戴比尔斯把目光瞄准了富裕的美国,利用钻石坚硬耐久和光彩夺人的物理特性,打出了非常经典的一句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中文翻译成“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虽然只有4个单词,但却蕴含了无限联想,人们购买钻石的时候,会很自然将钻石的久远寓意寄托在期望爱情和婚姻的长久上,这种洗脑式的营销方式极其奏效,使得二战后,夫妻购买钻戒结婚成为美国新的传统,并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消费钻石最多的国家,当然了,作为钻石商家,是绝对不会拒绝钻石戒指成为婚恋必需品变成全世界的传统,并一定乐意努力促成为之的。

回到“希望钻石”上来, 史密森尼博物院聘请的专业团队用了一年时间,借助文献资料和计算机,精准的用3D数字成像技术搭建了“塔维尼埃之蓝”、“法兰西之蓝”的仿真模型,再经过各种处理和运算,严密而准确的还原出这三颗钻石切割的完整演变过程,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希望钻石”的确来源于“法兰西之蓝”。2009年2月9日,史密森尼博物院正式公布了研究成果。虽然“希望钻石”明确来源于失窃的“法兰西之蓝”,但是依照相关法律,史密森尼博物院能永久合法拥有这颗伟大的蓝色钻石,相信属于博物馆应该是“希望钻石”最好的归宿,任何一个喜爱钻石的人都能前去观看,这也是珠宝商哈利.温斯顿乐意捐献的初衷吧。

我爱雨果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