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扩建的古代大剧场

丁舟 2019-11-2211:19:43 评论 2,532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1.16

从迈锡尼遗址回到纳夫普里翁已是中午,我随便啃了一个面包,下午又坐车去另一个景点埃皮达鲁斯,那里存留着一座古希腊时期的剧场。经过上午的暴晒,我很疲惫。但在外自助游就是奔波劳碌命,不去会觉得是做了赔本买卖,只能咬牙坚持,并坚信古希腊的景点不会让游客失望。

埃皮达鲁斯位于纳夫普里翁东面,车程几十公里。这里部分地方树木高大,枝繁叶茂,清风徐来,暑气渐消,比迈锡尼舒适多了。遗址规模较大,可以想象当年也是一个有实力的城邦。最后参观剧场,当我登上一处平台,便发现了目标。

与无数的废墟相比,这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剧场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像一个大扇贝。一排排阶梯式的座位整齐排列,鳞次栉比,由上至下,从多到少。剧场下方是一块平地,把石料埋在土中,围出一个圆形,标示出舞台的范围。让我惊讶的是这座剧场过于庞大,超出此前的想象。

不断扩建的古代大剧场

埃皮达鲁斯剧场。

我顺着石阶而上,来到最后一排坐下,距离舞台估计有三四十米,视野极佳,一览无遗。此时一个旅游团的导游正在讲解剧场的音响效果。他将一枚硬币扔在舞台中心的石头上,发出的撞击声传到我耳中,清晰可闻。随后有几位外国游客站在舞台中央,兴致勃勃地开始演唱歌剧选段,非常投入。其他游客随便散座,当起了临时观众。我不懂歌剧,但听得出他们唱得有板有眼,而且还有高低音的配合,是已故歌王帕瓦罗蒂的路数,音乐素养之高可见一斑。唱到兴奋或结尾处,肢体动作也被带了出来,场下则掌声雷动。一曲唱罢,再来一曲,一共唱了近二十分钟,其中我略微熟悉的曲目只有《我的太阳》。在此期间,我经常变换位置,比较音效差异,当然越近越好,但远处也绝对不差。

我再次回到最后一排坐下,背后的大树为我遮阴。俯看全场,聆听虽然听不懂但是美妙的音乐,感受着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想象着他们观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名家的剧作,突然觉得这一切太伟大了。

这座剧场的建造技术难度应该不大,沿着山体开凿,费些工时,和中国建造梯田的思路相似。难得的是获得如此绝佳的音响效果。有学者研究发现,因为成排的石灰石座位能够过滤掉低频的声音,比如观众的杂音,而同时加强并且反射演员从舞台上发出的高频声音,所以才能如此。虽然不能据此肯定古希腊人的声学水平有多高,但他们建造剧场的经验一定很丰富。

古希腊众多遗址中都有剧院残迹,而且由于建筑结构上的稳定性,比其他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大多数能清晰地看出轮廓。埃皮达鲁斯剧场是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只有少部分经过修复,现在还能进行正常演出。这是该遗址有资格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剧场有55排座位,据估算最多能容纳上万名观众,而2007年落成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各表演厅的席次总和才6000多个。用现代的封闭建筑与古代的露天建筑相比较,也许不太合适。因为露天建筑受技术约束小,只要愿意,通常可以造得很大,封闭建筑则相反,加顶盖最难。现代的大型露天音乐会也能吸引上万人,地点多在广场或体育场,并无固定场地,音响效果也很成问题。而古希腊人当年就用有如此大的场地来观看戏剧,确实令人惊讶。

剧场建造于公元前4世纪,当时希腊城邦的整体实力已经开始下降,埃皮达鲁斯居然造出大剧场,真让人怀疑是否过于铺张浪费。雅典实力强、人口多,卫城剧场(现在已经在原址复建)的规模还不如它。看资料得知,原来该剧场并非一次建成。最早只建有12排座位,希腊化时期加了22排,罗马帝国早期又加了21排,才达到今天所见的规模。按照需求,不断扩建,看来此地在几百年间,一直维持比较繁荣的状态。埃皮达鲁斯城邦公民人口最多几万,却经常有几千人看戏,这样的比例恐怕在历史中难逢对手。社会背景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支撑如此兴盛的娱乐活动?才能让人如此雅致地大把花钱消费呢?

埃皮达鲁斯在古希腊时期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地区商业中心,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加入斯巴达同盟,伴随着胜利,战后逐渐兴盛。城邦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此后的战乱中均未遭受严重破坏。当年的最重要建筑并不是剧场,而是一座祭祀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庙,遗址就在剧场旁边。因为该城邦拥有独特的优质矿泉和宜人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成一个治病疗养的圣地,所以才选择供奉药神。有地位的人为了身体健康,绝不会吝啬求神治病、长寿养生的花销。周边地区的政要和富商常来光顾,观赏戏剧成为一种辅助疗法,因此剧场才能越建越大。

有钱可以建造剧场,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催生戏剧艺术,那可大错特错了。在农业社会的各种艺术门类中,戏剧诞生得最晚。因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他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等都可以融入其中。除了内容,戏剧的表演形式也很复杂。只有一个人演戏意思不大(独角戏另当别论),只有一个人看戏也没有意思。公开表演,群演群观,效果才最好。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演员要勤于练习,互相配合,而这只有专业演员才有时间和精力能做到。另外总看一台戏,观众会厌烦,所以剧目要推陈出新、以旧翻新,要有悲剧、喜剧,而这只有专业编剧才能做好。当观众愿意为高水平的演出付费时,专业团队就可以变成职业团队,进行市场化商业运营。可是只有一个剧团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多地,有多个剧团,并且可以自由流动,才能持续运作。剧团只是供给方,而需求方观众的形成和培养更非一日之功。古希腊的戏剧最初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并不突出,后来才慢慢独立出来。正是因为古希腊城邦符合上述诸多苛刻条件,并且形成了良性循环,戏剧艺术才得以繁荣,剧场才越建越多,遍及古希腊众多城邦。今人多推崇古希腊悲剧,其实庸俗的喜剧产量更大。不过历史总喜欢保留经典、淘汰平庸。

古希腊与同时期的文明地区相比,如果说其他艺术还各有千秋的话,戏剧则是独领风骚。中国早期的宫廷表演和街头卖艺处于两个极端,都有戏剧的基础。唐朝皇帝花钱,伶人游走禁苑,宫廷戏剧得到发展。但民间戏剧,至宋金始有雏形,到元朝才逐渐完善。元杂剧的出现得益于蒙人排汉,把读书人贬为臭老九,否则关汉卿等人还不会主动去编写剧本。明清两朝经济繁荣时期,读书人基数放大,因仕途路窄,怀才不遇的文人增多,部分人转变观念,投身民间艺术,中国戏剧进入繁荣期。昆曲、京剧不必多说,其他地方戏剧也是欣欣向荣。从此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合为一体,皇帝和庶民可以在不同场地欣赏同一部戏。及至民国,戏剧中的京剧作为乱世奇葩,竟然达到了艺术顶峰。

有戏剧表演,还要有相配的演出场地。演员和观众位置要有高度落差,才能便于大规模观赏。建舞台要比建观众席更经济实惠,能够照顾演员一方,灵活机动,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在高地搭个草台。古希腊早期也是如此建造舞台,后来才反向操作建造剧场。近现代由于技术进步,席位众多,只要保持一定距离,观众俯视、平视、仰视都可以观赏,但仍以俯视为尊。

不断扩建的古代大剧场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的三层大戏楼。

中国长期主要以搭设舞台为主,少见永久的观众席,皇家官宦和大户人家只能视为特例。通常情况均为露天演出,观众聚于舞台前方,地位高者居于高处坐把椅子,地位低者拥挤站立或席地而坐。远了看不清,近了还得使劲仰头,时间一长极不舒服。明清时期,有部分演出被引入酒馆、茶园,观赏条件得到改善,但音响、通风、光线等条件都不理想。中国自建的第一座正规专业剧院是1908年开张的上海新舞台。它摒弃了酒馆、茶园的四方形格局,共三层二千多个座位,终于达到了古希腊的水平。并且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在室内看戏。而古希腊观众当年就人人有座,舒服宽敞地俯视观看,怎不令人羡慕?

不断扩建的古代大剧场

上海新舞台剧院的舞台。

不过古希腊人创造的雅致生活后来随着地区整体衰落而衰落,剧场也被废弃了,与之相关的一切黯然消散。此后千余年,还有几人能知,此处乱石残墙,“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