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石头和短命的木头

丁舟 2019-11-2522:25:08 评论 2,662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2.2

角斗场又称斗兽场或竞技场,修建于公元70~80年,是罗马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罗马帝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角斗场呈椭圆形,顶部半圈损毁,整体保存还算完好。从外立面看最高分四层,下三层为石柱和拱门。石柱从下往上分别为多立克柱、爱奥尼亚柱、科林斯柱,是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典型柱式,但在此并不承重,只是起到装饰作用。而拱券才是角斗场的核心技术,也最为古罗马人所擅长。用古希腊艺术,为自己的建筑作品做外墙装饰,古罗马人的古希腊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角斗场内部主要由混凝土砖垒砌,分成两部分。外围是层层看台,中间是角斗场。角斗场的展示是解剖式的,可以看见地下部分修建有各种通道和小隔断,是角斗士和野兽进场的路径。地上部分现在只有局部铺有木板,当初则全部被木板等物遮盖,就是当年流汗流血不流泪的搏命场地。

长寿的石头和短命的木头

角斗场内部。

参观过程按部就班,多少故事和影像在脑海中闪现,我免不了乱发一通豪情,联想一番和我八竿子打不着的罗马帝国兴衰史。感慨之余,觉得从建筑角度而言,角斗场似乎有点眼熟。突然间恍然大悟,想到了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是现代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材料是钢铁、水泥;也呈椭圆形,长轴332米,短轴294米,最高68米,可容纳观众9万人。角斗场的建筑材料是砖石、混凝土,重要连接部分用铁钩;长轴190米,短轴155米,围墙最高处57米,可容纳观众5万人。仅从这些数据看,似乎现代人进步不大。其实,除了角斗场的高度可能已达到当时的技术极限外,其他方面无论是古罗马人还是现代人,都还可以超越。比如当今世界最大的朝鲜五一体育场,长轴450米,短轴350米,可容纳观众15万人。演出大型歌舞《阿里郎》的时候,外国观众看得瞠目结舌。以朝鲜的国力都能如此,中国要是拿出当年搞原子弹的干劲,能建多大的体育场真不得而知。可见体量的增大并不是进步的全部标志,技术的提高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角斗场代表着罗马帝国的辉煌,另外还具有其他古代建筑无法比拟的现代性。古人今人生活内容差异较大,所以建筑功能要求不同。古代建筑类型流传至今,除宗教类,其他大部分因为实用性差,已被淘汰。今人仿制古代建筑,多为旅游和怀旧。角斗场从形状上看,不过是两个古希腊露天剧场的对接,而它的突破是摆脱了对山体的依赖,平地拔起,独立建造。当今世界所有的体育场,全都可以看成是角斗场的隔世子孙。无论是建筑结构,功能设计,还是使用管理,几乎别无二致。角斗场的血色已被岁月的长河洗去,但作为古罗马人留下的建筑经典,一直供后人学习借鉴。如此看来,罗马帝国并不全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记忆。

拱券技术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应用范围较窄。古罗马人掌握后,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拱券结构巧妙利用力学原理,使材料相互挤压,既提高了承重量,还可以节省材料,扩大空间。拱券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替代了以梁柱为主的建筑。在拱券的基础上,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穹顶技术,成为日后欧洲建造大型室内建筑的重要手段。

与古罗马同期,中国工匠在汉朝已掌握最基本的拱券技术,用砖垒砌,不过主要用于墓葬中。现存最早带拱券的地上建筑是北魏时期的砖塔,后来拱券多用于桥梁和城门。河北赵州桥的石拱、北京天安门的城门,国人最为熟悉。

拱券不仅用于角斗场等大型建筑,古罗马人还有惊人之举,利用它来获取水源。古代城市无论是选址还是发展,多受制于苛刻的自然条件,其中水源供应非常重要。城市首先必须依水而建,规模如果扩大,也要顺着河湖拓展。发大水固然很可怕,但那只是一时的灾难,缺水更可怕,将严重制约城市的活力。如果断水,等于宣告城市死亡,人们就得迁居。

随着帝国的兴起,罗马城人口激增,贯穿罗马的台伯河,河面窄、河床低,取水难度大,无法提供更多用水。为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古罗马人广开思路,利用拱券技术,无限复制一个个单体结构,下部支柱依地势可长可短,上部取齐,在顶部砌成凹槽,建造输水道。从高远处的水源地开始架设,摆脱地形限制,将水源源不断地引向远方。关键节点还设置机关,调节水量。一些地势平坦、唯独缺水的地方得到发展,甚至一些地形险峻的军事要地,也因为有了水而得到守卫。多条输水道联成网络,总长达二千多公里。鼎盛时期的罗马城,人口达一百多万,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虽然后世风云变幻,但一直能维持相当的人口数量、作为罗马城长盛不衰的首要保证,输水道功不可没。有些地段与现代设施相连后,甚至还在使用。意大利现存的输水道都是支离破碎的,保存较好的两段在西班牙和法国,当时都属于罗马帝国。西班牙塞哥维亚的一段,两层拱券,最高近30米,是同类建筑中的典范。法国的迦合桥一段三层拱券,大桥和输水道同为一体,底层是道路,横跨大河,蔚为壮观。每一条输水道都维系着一座城市的生命,意义不言而喻。

长寿的石头和短命的木头

现存于罗马旧城附近的输水道遗迹。

离角斗场不远,是古罗马共和广场。在罗马旧城内,延续古希腊传统,建有很多古罗马广场。英文是Forum,与古希腊广场的Agora都是专有名词。共和广场主要修建于恺撒时期,是市民的重要活动中心,有关宗教、政治、商业、文化方面的诸多社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广场建筑群中最多的是神庙,其他还有会堂、公共浴场等,保存最完好的是几座凯旋门。与希腊遗址不同,这里除了少量倒地的大理石外,大量是红色砖土材料的遗迹。这些是古罗马时代的混凝土。

意大利是多火山地区,积有大量火山灰。古罗马人就地取材,多种调配,垒砖砌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混凝土与石材相比,优势是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给建筑师们提供了宽广的创作空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后,对罗马城进行大规模重建,原有建筑多被拆除或覆盖。在建筑材料上,古罗马人将古希腊人惯用的石材和自己娴熟掌握的混凝土混合使用,或者只用混凝土,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历经近二千年,如今罗马旧城仍保留有大量的混凝土建筑遗迹。建筑的顶部已经坍塌,但是很多十几米高的巨大墙体依然屹立不倒。考虑到地中海沿岸并非干旱地区,再对比那些坚硬的大理石,不得不佩服古罗马人的技术与智慧。

长寿的石头和短命的木头

罗马帕拉蒂诺山上的混凝土建筑遗址。

拱券和混凝土的应用,使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它们不仅扩大了城市的范围,还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公共浴室,罗马城内就有多处遗址。既然叫浴室,洗澡的花样自然繁多,热水、温水、冷水皆有,但这种浴室并不只是用来泡泡澡、搓搓泥那么简单。它的建筑组成和功能非常丰富,相当于现在的大型休闲娱乐中心。除洗澡外,集餐饮、购物、表演、运动、阅读、品画、赌博、风月、演讲、开会、交友于一体。各种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而且门票低廉。富人可以尽情挥霍,穷人也可以消磨时光。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古罗马的采矿技术几乎达到了工业革命前的最高水平。他们可以将矿井挖200米深,利用排水系统将矿内积水及时层层排出,提高采矿效率。在开山凿石方面,古罗马人已掌握热开采技术,架好柴堆烧烤岩石,然后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岩石就会碎裂,在修路、开矿时都会用到。中国战国时期的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也用过此法。尽管东西相隔,古人在工程技术方面却常常心有灵犀。

古罗马人经常嘲笑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认为大而无当,对自己变化多端的实用性建筑非常自豪。其实他们修建的神庙也不少,不过能将高级技术用于民用公共建筑,并抛开对神仙的依赖,确实超越前人。

与西方相比,中国早期单纯的地上石质建筑很少,体量较小,技术也不高。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汉代石阙,是一种建在大门外的装饰物。后来石材常被用于桥梁和建筑的基座。虽然中国的石质建筑乏善可陈,但木质建筑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皇宫玉宇巍峨缥缈,亭台楼阁千变万化。可惜以木材为主体,时间长久必然蠹烂倒塌,也难逃雷击火灾,所以汉朝未央宫、唐朝大明宫的雄姿只能在诗文中领略。木质建筑现存最早的是五台山两座唐代寺庙的部分殿宇,宋元保存下来的也很少,以明清居多。

草木土石是人类在农业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通常混合使用,土、石还可以做成较小的建筑单位砖。材料的选用,各地都是因地制宜。对于普通建筑,即需即建,只要能够挡风遮雨避寒保暖即可,东西方差别主要体现在高规格建筑上。既要高大雄伟,又要经久耐用;既要有技术能力,又要有资金支持。不可能都做到最好,所以必须有所取舍,服从地理和气候条件。其核心还是因地制宜,只是要求更为苛刻。由于地中海和中国内陆的自然条件差异,造成材料对气候耐久适应程度和原材料获取难易程度有重大差异。地中海地区的早期神庙也是用木材,但在湿润的环境中,木材腐朽快,用石材更抗侵蚀。而中国内陆地区曾经森林茂盛,气候相对干燥,采石成本高,用木材更合算。结果就是西方偏好石材,中国偏好木材,并由此形成了两种技术路径。各自扬长避短,导致风格迥异。

欧洲石质建筑的建造周期,耗时上百年、几百年的屡见不鲜。虽然慢工出细活,保证存世时间长,但决定开工建造的人经常不能活到竣工,建筑群总面积也必然受限。中国木质建筑的建造周期短,早建成早享受,还可以做到总面积很大,但是难保存,总要维修或重建。双方在早期技术定型之后,都形成路径依赖,后期难以改变,直到进入工业社会才逐步统一用钢铁水泥。如果仅从当世或几代人的角度观察,石质建筑和木质建筑各有千秋,难以简单评说优劣。但在今人看来,优劣判若云泥。石头可以屹立不倒,宣示荣耀,木头早已化作尘泥,无迹可寻。

中国也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建造周期很长,希望能做到永存。不过不是给活人用的,它们的同类是埃及金字塔。注重修建陵墓源自生死观。古人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为了做到事死如事生,最高统治者都很重视修造陵墓,甚至当做头等大事。修建一座皇陵累计消耗的费用经常超过修建一座城市,管理皇陵是财政支出的常项,有一套极为复杂繁琐的制度。秦始皇陵至今难窥全貌,兵马俑不过是冰山一角。汉武帝的茂陵也是极尽奢华,刘彻在位54年,陵墓就建了53年。可惜,东汉末年吕布、唐朝末年黄巢,都曾掘墓挖宝以充军饷,茂陵只留下一个硕大的土包子供后人凭吊。中国早期的建筑遗存多是一系列的土包子,毫无美感可言,精华在于残存的“包子馅”。没有当年这些能工巧匠打造的精美艺术品,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自豪感恐怕会大打折扣。

长寿的石头和短命的木头

位于西安附近的汉武帝茂陵,周边还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陪葬墓。

罗马帝国的皇陵体量、深度都无特别之处,但都因有财宝陪葬,又易盗掘,在其后的乱世风云中多已消失。基督教兴起后,宣传凡事都由上帝安排,鼓励薄葬,认为花大笔钱修陵墓或陪葬,不如修教堂更容易上天堂。从此欧洲一座座教堂拔地而起,而墓地上只需立个石碑或十字架就可以了。

基于地理、技术、材料等差别,不同地区的早期主要历史遗存类型各有偏重。中国地下文物丰富多彩,欧洲地上建筑饱经风霜。但是不管地下和地上,它们现在都是全人类的瑰宝。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