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丁舟 2019-11-2700:44:02 评论 2,226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2.5

来到意大利,除了罗马,我最想游览庞贝古城,可惜时间不够,只能抱憾。古罗马的遗存多为建筑废墟,其他各种文物较少,不如古埃及和中国。庞贝古城因为特殊的遭遇,全景保留了古罗马时期的风貌,弥补了很多历史缺憾,是一个奇迹。但是对于庞贝来说,这个奇迹过于残酷,未能逃离灾难的人们连临死前的状态都一览无遗。

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庞贝古城遗迹中一具已经石化的遇难者遗体,背景是维苏威火山。

庞贝位于罗马东南方向200公里左右,借助罗马帝国的兴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成长为一座繁华的城市,变身为帝国的经济、宗教中心之一。公元79年的一天,北面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巨量的火山灰、碎石、泥浆短时间将城市吞噬。庞贝从此凝固,成为化石,直到18世纪慢慢重见天日。

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个王朝、一个帝国的消亡,后世总爱寻找各种原因。庞贝给出的答案最简单,而且唯一。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灭亡复杂许多,至今众说纷纭。

帝国的乱局在3世纪初显现,武装精良的禁卫军掌握了控制帝位的权力,随意废立。从235年至284年间,接连出现二十多位皇帝,平均只在位2~3年。284年戴克里先(245~312)登上宝座,收回大权。他为自己添加神性,用君主代替元首,放弃罗马帝国的共和制外衣,正式进入君主制时代。戴克里先阻止北方外族侵略,制止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进犯,并击败国内政敌,成功稳住帝位。面对国势衰落,戴克里先锐意改革,取得过一些成绩,历史地位类似于中国东汉的“光武中兴”。但是总体成效不大,国家越来越难以管理。他破天荒地让自己的副手也当上皇帝,几年后,又任命另外两人当皇帝。他把帝国分成四个部分,由四位统治者共同管理,史称“四帝共治”。其初衷是适当分权,分而治之,结果却是争权夺利,内乱加剧,最高峰时竟然同时存在六个皇帝。君士坦丁大帝(272~337)作为其中一员,凭借武力战胜对手,将权力再次统一。这一阶段,帝国西部连年内乱,尽管罗马城仍然是名义上的首都,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和风采,皇帝们的常住地也不固定。由于东部相对稳定富裕,于是君士坦丁决定迁都。他在古希腊时期的一处殖民地旧址拜占庭大兴土木,修建一座新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与罗马之间不仅隔海,还有巴尔干半岛,乱世之下,统一管理已不可能,从此帝国逐渐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政治中心。

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表现四帝共治相互支持的雕像,现存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洛阳也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与君士坦丁堡的地位有些相似。离长安以东三百多公里的洛阳商业地理条件更为优越。东部地区运往长安的物资,一般要先汇集于洛阳,再从水路运抵长安。王莽之乱,长安被毁,东汉索性建都洛阳。从此长安和洛阳的交替互补作用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后一起被汴梁(开封)取代。长安、洛阳双星都很耀眼,一般是一明一暗。因为长安耗费极大,尤其是今天黄河三门峡一段,礁石林立,运输成本太高,所以隋唐时期曾定洛阳为东都。政府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曾来洛阳办公。不过两都并存,却只有一套人马,并未因此形成两个独立的政治中心。

对于统一的帝国来说,出现两个同级别的政治中心是致命的。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临终前,干脆将帝国沿地中海中部南北一线,以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为界一分为二,交给两个儿子治理,分别称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与稳定的东罗马相比,西罗马日渐风雨飘摇,402年被迫迁都至拉韦纳。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苟延残喘多年后,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军方废黜——尽管有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宣示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后来的发展趋向东方化,史称“拜占庭帝国”以示区别,其国运绵长,直到1453年才正式亡于奥斯曼帝国。一般将西罗马帝国灭亡视为罗马帝国灭亡,而将东罗马帝国作为另一个单元处理。

因为罗马帝国在西方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对其灭亡原因的讨论经久不衰,与中国讨论各王朝覆灭一样热闹,结果也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结论。例如“罗马帝国亡于地下输水管道铅中毒”“购买中国丝绸,黄金储备缺失”等等。就像清朝灭亡是因为进口鸦片一样,如果不如此,似乎就能免于灭顶之灾。其实结论可以简单一些:实力弱小,容易衰亡。至于实力为什么变得弱小,只要把当初变强大的原因,反其道再梳理一遍,换些内容即可。而导致衰亡不外乎两方面,内乱和外侵,对应的前兆是内忧和外患。大至国家王朝,小至公司家庭,皆是如此。

一些弱小的国家,外侵是衰亡的主因。一个曾经再强大的国家,也不能摆脱衰亡的宿命,因为时间一久,内忧滋生,外患必至。表面看,通常是内乱和外侵混合交替进行,国家一步步如遭受凌迟酷刑般走向死亡。导致内乱的原因很多:疆域广阔、地貌多样、人口增长、生产下降、民族众多、贫富差异、苛捐杂税、商业凋敝、穷兵黩武、军力不济、频繁天灾、底层起义、上层奢华荒政、财政入不敷出、技术创新减退、管理成本高企……等等。以上原因罗马帝国后期几乎全有。如此众多的原因,要理出一个简单的关系就是,如果收入长期小于支出,公司就要破产;国家不能申请破产保护,所以只能衰亡。

罗马帝国遭受的外侵主要来自北方,仿佛一座活火山持续喷发,累积的破坏力极大。帝国无力抵挡,最终像庞贝城一样被埋葬。

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界,欧洲大陆在自然地理上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主要包括三大半岛地区,称为南欧,是当时罗马帝国在欧洲的主要领土(还有一部分是现在的法国和英国)。山脉以北地区发展长期落后,虽然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北传,生产力得到提高,与罗马帝国开始各种交流,不过整体水平很低。3世纪末期,北方外族人口增加,食物不足时,只能依靠南侵进入罗马帝国,抢劫财富,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抢劫的行为逐渐变成一种常态,外族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连罗马城都被侵入抢掠多次。而且他们发现,古罗马人早期的尚武精神已经消失不见,变得愈加猥琐懦弱,反抗越来越无力。如此循环往复,外族开始移民,部分人融入古罗马社会,甚至进入军界、政界。这些外族成分很复杂,被古罗马人统称为“蛮族”,来自北方的主要是日耳曼人,包括汪达尔人、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等等,另外还有从东方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的匈人。期间以不同民族为基础,各地陆续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东哥特王国等新的王国。西罗马帝国被逐渐肢解,最终灭亡。这是欧洲大陆各民族间的一次南北大交流,结果是文明向北传播至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并在随后几百年,逐渐扩展至整个欧洲,包括北欧、东欧。欧洲人扩大了地理生存空间,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

东西方此刻出现了惊人的步伐一致,相似的一幕也在中国上演。正如小说《三国演义》开篇所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25~220)末年,群雄割据,魏蜀吴三分天下;西晋(265~316)获得短时统一,随即陷入八王之乱和连年天灾。北方外族加速南侵,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攻陷都城洛阳,掳走皇帝,迫使大批汉族向南迁徙,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317~420),史称“永嘉南渡”。汉人对北方外族统称“胡人”,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称为五胡。他们在黄河流域和其他地区,加上汉族,先后或同期建立过16个小王朝(严格来说不止16个),史称“五胡十六国”。

当北方外族成为主人翁

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造成北方汉人大批南逃。

在南方,东晋之后,历宋齐梁陈四朝,合称为南朝(420~589)。加上之前的三国东吴,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成为后来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魏(386~534)建立后趋向统一,乱象减缓。北魏又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王朝合称为北朝(386~581)。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动荡之后,北周的继任者隋朝(581~618)于589年再次统一中国。不过隋朝短寿,又上演了一次秦汉式的交替,迎来唐朝。四百年的乱局带来无数灾难,但到最后,多数外族都掌握了农耕技术,顺带学习君臣父子、礼义廉耻,融入汉族,例如隋唐皇室就有外族血统。同时,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促进了社会发展,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深度开发,拓展了中国人的生存空间。

农业社会,渔猎和游牧地区由于获取食物的稳定性较差,经常侵入农耕地区。相反,农耕地区很少反向操作,最多是借助技术进步,改造原本属于渔猎和游牧却适于农耕的地区。欧洲和中国同时发生的大动荡,都源自北方外族的南侵。新动力带来新景象,摧毁了行将就木的旧政权。此后由于地理差异,东西方主要的发展方向不同。从整体看,欧洲向南已无空间,只能选择北上;而中国南北都有空间,却选择南下。不过相似的过程并没有产生相似的结果,从此欧洲再无罗马帝国,中国隋唐宋元明清却亦步亦趋,紧随秦汉,连缀成广义的大帝国。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