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岛孕育《大宪章》

丁舟 2019-11-2823:59:04 评论 3,398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2.15

雅典卫城旁边有一处综合市场,店铺林立,主要销售希腊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行程即将结束,我也想选几件,为这趟旅游,除了照片和记忆,再添加几样实物。走进一家,随意浏览。店主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非常健谈,得知我来自中国,非常高兴。店内并无其他客人,彼此多聊了几句。老者兴致很高,还为我冲了一杯自制的咖啡,让我受宠若惊,觉得享受到了超值服务。老者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最崇拜亚历山大。对于中国,他的评价非常正面,还特意拿出昨天的报纸,给我看有关学习中文的招生广告,说这是年轻人找工作的新途径。他问我北京有多大,我说具体不清楚,反正常住人口有1600多万。他瞬间瞪大眼睛,张嘴表示惊讶。这一数字超出了他的想象,因为希腊全国总人口才1100万。中国的人口数量之多不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们能想象的,只有印度这样的国家才是知音。我向他解释因为人口多,不仅给北京,而且给中国带来的种种问题。他总是摇头,还是表示对这种数字无法形成概念。

老者在言谈中对英国极不尊重,我开始并不明白。后来他说,正在建设的卫城博物馆将为被英国掠夺的雕像设置展位,提醒观众展品还在偷盗者的手中。我才知道他所指的是笔陈年旧账。老者越说越气愤,甚至显露出种族倾向。尽管都是欧盟国家,他攻击起来却毫不留情。他说,希腊人和中国人在创造文明的时候,英国人还在吃死人呢。要论骂英国,中国人也很有发言权,但听到如此激烈的言论,把英国人的祖宗都给骂了,我实在没有能力接着往下说。

老者的愤怒是有道理的。18、19世纪,英国曾大量盗运古希腊文物。有些雕像整个搬不动,就敲掉人头,与后来在中国敲佛头一样。其中最著名的是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大使额尔金爵士通过某种利益交换,将卫城帕台农神庙的部分重要雕刻拆掉运回英国,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并被命名为“额尔金大理石”。20世纪80年代起,希腊政府开始索还这些雕刻,英国百般推诿,至今还未解决。因为此事,希英两国经常口角。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有一笔记录。1860年作为英国对华全权专使,小额尔金率领英军偕同法军焚毁圆明园,劫掠大量珍贵文物;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了九龙。受英国这对父子所祸,希腊和中国还能同病相怜,真让人苦笑。往事不堪回首,百味涌上心头。

从长远来看,对于归还文物其实不必太悲观。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将来估计会瘦身,物归原地是正确的选择。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来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要把从各省征集的文物再送回去。重要文物出生在哪里,就应该摆放在哪里,至少要回到原地区。这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大部分人的内心深处不会有太大异议。可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全世界社会发展水平要求很高,所以这一天还很遥远。

后代崛起有能力抢文物,和祖先吃死人并不矛盾,希腊人和中国人的祖先也曾有过茹毛饮血的阶段。再说,强者不怕出身低,后起之秀才是社会前进的新动力。但是,强者不能无中生有,应该问明出处和成功的前因后果。英国的猖狂源自它的实力,说来话长。

大不列颠岛位于欧洲西部,面积24万平方公里。大致依照东西北,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三部分。在三者没有真正合并以前,都有各自的一段历史。不过对英国前期历史的记述,通常被英格兰历史替代。“英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在不同时期有差异,中文中“英伦三岛”的说法是近代以讹传讹的产物。

英国早期居民建造的巨石阵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任何过于神奇的结论。至前古罗马时期,岛上的主要居民是凯尔特人。恺撒西征曾两次率军入侵登岛,均未成功。岛屿的南部于1世纪才被征服,并入罗马帝国版图,开始接受文明的洗礼。岛屿作为蛮荒之地,当时没有什么经济优势,主要是进行矿产开采,用资源换取其他商品,这与英国发迹后的商业活动正好相反。为防止岛上北方民族的侵扰,罗马皇帝哈德良还在岛屿的狭窄处,主持修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墙,全长约120公里。因与中国的长城相似,所以中文译为“哈德良长城”。

大不列颠岛孕育《大宪章》

英国的巨石阵,建造于约公元前2300年,可能与宗教及天文观测有关。

大不列颠岛孕育《大宪章》

哈德良长城。

5世纪,与北方外族入侵罗马帝国同步,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社会长期陷于乱局,连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们的事迹都只能停留在传说之中。6世纪,基督教传入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8~9世纪,北欧海盗维京人入侵,混乱过后,英格兰于10世纪初初步完成统一。1066年,西法兰克王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将欧洲大陆的各种先进成果传入,使英格兰跟上了欧洲发展的脚步,并积极参与十字军东征。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英格兰对外关系中主要是和法国有争端。1203年法王派兵进攻诺曼底,占领了英王长期拥有的领地。英王约翰在此后十年间力图武力收复,但最终失败。在此期间,他向臣民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激起民怨。屋漏偏逢连夜雨,教皇英诺森三世也向约翰发难,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问题上,逼迫约翰让步。最终约翰承认教皇对英国教会的领导,而且还同意每年进献数目可观的贡赋。约翰的全面失败导致贵族群起反抗,他们聚兵伦敦,威胁温莎城堡,在1215年6月强迫约翰签订了赫赫有名的《大宪章》。

大不列颠岛孕育《大宪章》

英王约翰在众多贵族的压力下,在兰尼米德草原(位于伦敦和温莎城堡之间)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一共63条,主要规范权利和财产,有三部分内容比较重要。一是第2条至第9条,规定了贵族土地、财产的继承和保护问题,主旨是不能轻易受到国王侵犯。二是第12条和第14条,规定了国王的征税权限,即不能随意增加新的赋税。三是第61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国王违反《大宪章》,臣民有权反抗。原文为“……该25男爵得与全国人民以其权力对朕施抑制与压迫(即夺取朕之城堡土地与财产或以其他法),至该项错误已依照彼等之意见改正时为止。……”其中“25男爵”是指一个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该条中最严厉的莫过于“或以其他法(and in such other ways as they can)”,让人可以想象到当年约翰签约时的窘境。这三部分内容勾连出了一条非常简单而清晰的脉络:我的财产不容侵犯,你也不能乱加税,如果胡来,我有权揍你。在这样的规则下,本应至高无上的君权被套上枷锁施加监管,不能再胡作非为。

大不列颠岛孕育《大宪章》

大英图书馆收藏的1215年原版《大宪章》。

很难说《大宪章》的出现表示英国当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因为这种将国王视为与贵族等同、只是排名首位的观念,以及王权和贵族寡头之间商定、限制国王绝对权力的约定,在农业社会并不鲜见。但是在其他地区,类似《大宪章》的制度经过一段时期后,通常会被废弃,权力重新集中。即使在英国,后来很多最高统治者均做过各种努力,想将其废弃或降低其约束力,某些重要阶段也曾成功地将《大宪章》束之高阁。但英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对最高权力的制衡机制成为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一条主线,不同时期,都有人借《大宪章》向王权发难。所以《大宪章》几经沉浮,屹立不倒,最终回归,并且没有原地踏步,居然还继续向下分权,在17世纪慢慢导出了君主立宪制、现代议会及民主制度。然后再配以工业革命先行者之利,日不落帝国横扫全球,古希腊和中国的部分文物也就顺带进入了大英博物馆。

《大宪章》是人类政治史上的神来之笔,它前有雏形,后愈完善。而当年的一项城下之盟,无意间却续上了古希腊的香火,恩泽后世,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其实,《大宪章》的出现和古希腊没有直接联系;通过十字军东征获得的古代文献在拉丁世界刚刚受到重视,英国还没能分享。由此看来,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和古希腊的血缘关系并不直接,只是从中汲取了营养。如果没有制度的传承,那么肯定是其他社会内容遇到了相似的条件,才孕育了相似的制度。

制约最高权力从偶发变成必须遵守,传统得以保持,可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失去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从此孤悬海外,国家的整体安全性有一定保证,所以从长期来看,不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而君权与贵族、平民的权力协调合作,也总能在对付外来威胁时发挥出巨大力量。

欧亚历史中,英国是总能侵略他国、自身却很少受外来战火波及的国家。自威廉一世称王后,英国再未被外来政权征服过。无论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还是纳粹德国的战机,均无法攻克大不列颠岛。在风云变幻的亚欧大陆,英国的安全性之强、悲剧之少、扩张获利之多、容错空间之大,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诸多因素致使英国能够长期保持政治独立性,即使结盟也是核心。不过好时光终有尽头,二战后,当苏联核武器的杀伤力能够覆盖全欧洲时,英国还是沦为了美国的随从。

是《大宪章》成就了英国,还是英国成就了《大宪章》,有时很难说清楚。他人踏破铁鞋无觅处,英国却得来全不费工夫。从罗马帝国计起,此后千余年,欧洲在政治制度方面纷纷扰扰、起起伏伏,并无重大创新。但是,当一支从法国来到大不列颠岛的征服者,和一群原住先民融合后,不出二百年就诞生了《大宪章》,竟然顽强存活,未被历史湮没,与近现代完成衔接。这是只属于大不列颠岛的传奇,西方世界为之惊叹,东方世界对此只能视为神话。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