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业难成的海上马车夫

丁舟 2019-12-0401:26:38 评论 2,216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3.10

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出生于1938年,2008年恰逢其70大寿。为庆祝女王生日,荷兰设有女王节。过节时全国放假一天,民众狂欢,热闹非凡。

女王节从生日庆典逐渐演变为狂欢活动,始于贝娅特丽克丝的外祖母在位时期,她的生日是8月31日。1948年其女继位,因为她的生日是4月30日,所以女王节也就随之改了日子。贝娅特丽克丝于1980年继位,她的生日是1月31日。按理说女王节又该改日子了,但冬季不便于民众在户外长时间活动,所以女王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将自己的官方生日改为4月30日。这一举措得到了荷兰各界的支持,然后就是继续每年以热闹的方式来庆祝和享受女王节。

荷兰王室如此亲民是有历史传统的。在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似乎从来没有建立过绝对权威,也就没有可能实施雷厉风行的变革或导致民怨沸腾的暴政。上下同甘共苦、彼此尊重,倒也其乐融融。

荷兰的正式国名是“尼德兰”。由于在七省联合时期,荷兰省是尼德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约定俗成用部分代指整体,尼德兰被叫做荷兰。

尼德兰在荷兰语中是“低地”的意思,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角。荷兰在欧洲的国土面积现在仅有4.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5个北京市。历史上的尼德兰还曾包括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北部的部分地区;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多条河流在此注入北海,形成了面积广阔的三角洲。越靠近海的地方,地势越低,海水经常倒灌,所以尼德兰早期极不适宜人类生存。

霸业难成的海上马车夫

荷兰的拦海大坝,1927年动工,1932年完工,全长3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防洪堤坝。

尼德兰最早被文字记载是在古罗马时期。那时,为加强边防,罗马人曾主导修建过要塞和运河;法兰克王国时期及神圣罗马帝国前期的尼德兰,发展缓慢,11世纪后才建立了一些小公国。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尼德兰人或加高地势,或修建堤坝,一点一点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扩大生存空间。13世纪后,在三角洲地带陆续出现了一些由渔村和集市发展起来的城镇,包括后来名气很大的布鲁塞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鹿特丹。14世纪,勃艮第家族通过联姻和条约,逐渐取得了尼德兰的统治权。尼德兰的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捕鱼、纺织、酿酒都是优势项目。当时,汉萨同盟垄断了欧洲北部的商贸,排斥一切非德意志地区的商人;而尼德兰的经济实力还很弱,只能依附于汉萨同盟,要想壮大商业需找到突破口。

大自然是反复无常的,它的微小变化经常能对某个地区产生深远影响。15世纪40年代,因洋流变化,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鲱鱼渔场从波罗的海转移到了北海。幸运女神眷顾尼德兰人,把鲱鱼赶到了他们的家门口。结果,尼德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垄断了鲱鱼贸易,北部地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当时的西欧民众普遍存在温饱问题,海产品中的鲱鱼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鲱鱼贸易最令人挠头的环节是保鲜,在没有冰箱冷柜的时代,肉质鲜美的鲱鱼会很快腐烂。尼德兰一位聪明的渔夫发明了一刀去除鲱鱼内脏的方法,处理后的鲱鱼加盐腌制,最多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如此简单高效的操作在渔船上就可以完成,渔船可以借此长期作业,到达更远的海域,获得更高的产量。渔船回港后,一桶桶腌制好的鲱鱼立即进入市场,迅速流向八方,换回金银和其他商品。低成本高收益的鲱鱼贸易让尼德兰从小渔民变成小富翁。鲱鱼不仅是普通食品,由于能长期保存,适用于很多艰苦环境,甚至有了一些战略物资的意思。

尼德兰人并没有躺在鲱鱼收益上睡懒觉,而是继续向多领域拓展,实力增强后,不再甘居于从属地位,开始向汉萨同盟发起挑战。

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大致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时段。它就像一个大帮会,高峰时成员达一百多个,在周边国家享有很多商贸特权。英法战争加上北欧诸国、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及自身所处的德意志地区的各种纷争,造就了汉萨同盟的历史地位。虽然汉萨同盟也有自己的武装,但没能形成一股统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只是与各路封建主和骑士团维持着变化无常的松散同盟关系。随着封建制开始衰落,王权逐渐得到加强,各国对汉萨同盟越来越看不顺眼,纷纷采取措施取消它在本国的特权。但是商业贸易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汉萨同盟的一些反制措施也令各国蒙受了损失。此时,大家都希望最好能有一位比汉萨同盟要价便宜的替代者,结果这副历史重担被尼德兰挑了起来。

汉萨同盟很瞧不起这个新暴发户,依然用传统经验排斥打压尼德兰。不过时代不同了,尼德兰人陆续得到了各国国王和贵族的支持或默许,自己也很争气;不仅迅速掌握了商业技巧,而且在军事实力尚不成气候的情况下,还掌握了政治技巧,混得如鱼得水。最关键的是,尼德兰人起点低,可以提供更为廉价的商品,在贸易战中一点点蚕食汉萨同盟的商业领地。至15世纪末,尼德兰的商船数量已经超过汉萨同盟,开始与之平起平坐。

大航海后,大西洋经济迅速崛起,尼德兰迎来了一次更大的历史机遇。不过,尼德兰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开疆拓土,要想在更大的范围做生意,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治靠山。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尼德兰人。16世纪初,经过此前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国的联姻铺垫,尼德兰成为正在崛起的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出生于现在比利时的根特,视自己为尼德兰人。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他给予了尼德兰商人很多不受限制的贸易权。尼德兰人借助疆域广阔的西班牙帝国,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不仅很快击败汉萨同盟,主导了欧洲北方经济,并且成为全球贸易中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但是,由于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北部地区主要接受了新教中的加尔文宗,与新教国家来往密切,而西班牙作为天主教的守护者和欧洲大陆的霸主,不能容忍新教的发展;所以,查理五世在位后期,开始管控尼德兰的异端分子。矛盾全面爆发则是在其子菲利普二世(1527~1598)继位以后。

菲利普二世从小生活在西班牙,对尼德兰没有感情。尼德兰在经济领域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以及新教活动的日益活跃,促使他逐渐加强了对尼德兰的统治:派遣总督、增加驻军、惩处异端、提高税收。基于商业特性,尼德兰人习惯分块自治,面对世俗或宗教的统治和管理,已经形成了反对绝对权威的传统。结果,菲利普二世的一系列高压举措,引发了尼德兰人争取独立的战斗。

当时,新教势力在欧洲发起新一轮破坏圣像运动,捣毁天主教教堂中的圣像和艺术品。1566年,运动蔓延到尼德兰后遭到镇压,部分民众奋起武装反抗,但是力量比较分散。后来被尊为荷兰国父的威廉·奥兰治亲王(1533~1584),于1568年招募雇佣军与西班牙军队战斗,逐渐成为各路抵抗力量公认的领袖,并得到了英法及北欧国家的支持。战争时断时续,胜负来回拉锯。1581年,尼德兰北方组建的同盟决定,不承认西班牙的统治,宣布成立七省联合共和国。但是,在西班牙的重压之下,南方各省的反抗斗争未获成功。随着无敌舰队进攻英国及干涉法国胡格诺教派的两次战争失败,西班牙元气大伤,与荷兰的战事渐渐停息,双方开始和谈。后又几经反复,直到三十年战争结束,西班牙于1648年正式承认荷兰独立。

霸业难成的海上马车夫

威廉·奥兰治亲王

从1568年到1648年,荷兰为争取独立坚持战斗,被称为“八十年战争”。独立过程虽然有艰苦的一面,但作为战场的大后方,荷兰很少被战火波及;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反而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潮。出于对西班牙统治的厌恶,众多尼德兰南部的商人、工匠陆续迁到北部,导致荷兰以更小的面积、在短时间内几乎吸纳了原尼德兰的大部分人才、资本、技术。同期,在欧洲爆发的各种宗教斗争及战争中,荷兰成为各路逃难者的避难所。包括来自英国的清教徒、法国的胡格诺教徒等也给荷兰带来了各种资源,部分人还以此为中转站前往美洲。

如果缺少武力保驾护航,做生意就要靠和气生财。荷兰商人竭力避免卷入他国的军事政治纷争,各方都不得罪,和谁都可以做生意,哪怕是西班牙;其他各国也因此很少对荷兰商船下手。当时欧洲对商船收税并不依据排水量,而主要看商船顶层甲板的宽度。于是精明的荷兰人把船造成了上边窄、中间宽的大肚子形状,并减少了武器配备,因此船的造价只有其他国家的1/2,甚至1/3。这不仅能多载货物,还能少缴税,运费也更低,所以荷兰商人的商品价格低廉到谁都难以拒绝的地步。荷兰商船的数量增长迅速,至17世纪中叶,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商船数量的总和,因此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全球贸易中,荷兰在亚洲逐渐取代葡萄牙,垄断了香料贸易,还通过建立贸易中转站和殖民地,掌握了从本土经南非、斯里兰卡、马六甲,远达印尼和日本的贸易线路。相比于葡萄牙的粗放式经营,荷兰更加精耕细作,成立东印度公司,以掌控全局;在亚洲各地,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来到中国,向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礼、贿赂官员,以求通商;来到日本,向幕府保证不传教、安心蜗居长崎,闷声发财。另外,荷兰还成立了开拓美洲的荷兰西印度公司,也建立了一些殖民地。

生意做得这么大、这么广,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创立于1602年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借鉴此前金融交易场所的经验,开张后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为荷兰经济注入新动力。债券、股票价格的涨跌牵动着投资者的心,各路资本在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之间寻求最高效的平衡。当然,过度投机也会招致损失,著名的郁金香泡沫破灭,就击碎了无数人的发财美梦。阿姆斯特丹不仅是荷兰的重要港口、商贸金融中心,还一跃成为欧洲北方经济的中心,进一步跃升为大西洋经济及全球经济的中心。

霸业难成的海上马车夫

17世纪初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霸业难成的海上马车夫

讽刺郁金香泡沫的绘画(局部),将疯狂进行郁金香交易的人们绘成一群猴子。

当欧洲其他国家还在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为代价拼命发展工商业的时候,荷兰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50%,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全国上下朝着共同致富的目标前进。

有了钱就要改善生活。建大坝、修运河、围海造地,这些都是荷兰人命中注定永远要做的事。除此之外,荷兰人显得有些小气,不愿意建造大型广场、教堂、纪念碑等公共建筑来显示地位,更愿意营造自己舒适的小家,比如培育花卉、饲养宠物。16、17世纪的欧洲其他地区,大部分职业画家还在专为教会、贵族服务;而在荷兰,他们的最大主顾却是政府机构、各种行会和富有的中产阶级。很多画作甚至装饰在面包房、铁匠店,乃至农民家里。这也使尼德兰绘画摆脱了宗教神话、皇室贵族题材的束缚,带有了浓郁的市井和乡土气息。

霸业难成的海上马车夫

《夜巡》,伦勃朗,1642年。作品是画家应约为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画。

荷兰人不追求称王称霸的政治利益,他们的财富分布相对分散,在当时是共同致富的典范。这样的财富格局,长处是各阶层、多行业间相对自由平等,任何一方都可以借助财富表达利益诉求;短处是难以形成维护整体利益的强权。所以,其他地区越乱,荷兰混得越好。例如三十年战争期间,荷兰就大发战争财,是其最辉煌的时期。但是战事一旦平息,荷兰这样只在商业上高效的国家,劣势暴露无遗,必然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西班牙帝国衰落后,欧洲的海上新霸主英国和陆上新霸主法国开始轮番向荷兰下手。

面对英国针对自己制定的各种新商业规则,荷兰民众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出钱出力,迅速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17世纪后半段,荷兰与英国打了三次大规模海战。仅从战役结果看,荷兰不落下风,甚至取得了多场重要胜利,但是巨大的军费开支却拖垮了经济,其军事资源已无潜力可挖。面对海上的英国,荷兰人还有长期拼死一战的勇气;而面对陆上的法国,自己精心打造的防线一触即溃,看着无险可守的低洼国土,荷兰人的战斗意志很快被战火摧垮,不愿再为国防多捐钱纳税、为战争多流血牺牲。他们清楚,胜利无望,只有逐渐交出海陆商业霸权,专心于商贸金融才是上策。

遵循欧洲的传统,英法两国相互作梗,谁也不易吞并荷兰。其后的走势大致是谁称霸,荷兰就归顺谁。霸主轮流坐庄,荷兰来回反复。幸亏荷兰的商业优势始终存在,能同时为诸强服务,诸强也就很少对这只会下金蛋的母鸡痛下杀手。后来在法国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中,荷兰共和国1795年灭亡,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内的荷兰王国1814年建立;不久又分成三国,古老的尼德兰地区才基本完成了现代政治版图的定型。

大航海后,在欧洲引领世界的大潮中,荷兰曾经傲立潮头。它继承了古希腊城邦、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商业成就,不过在安全保障上远逊于英国。利于商业的地理优势难以抵消不利于军事的地理劣势,因此商业强国难以演变成军事强国,不能像威尼斯共和国那样独立,更不能像雅典城邦那样称霸。当周边出现强敌时,荷兰人再精明勇敢也无计可施,对于帝王霸业只能是有心无力。不过,辉煌前后各种拼杀的经验教训,也成为荷兰人的一项重要遗产。在强手如林的欧洲,荷兰多选择随波逐流,做一富家翁即可。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