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前后后

丁舟 2019-12-1201:44:06 评论 2,844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4.13

2009年8月30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选举,民主党以压倒性优势击败自民党。二战以来,自民党长期执政(从1955年开始执政,直到1993年因经济泡沫破裂及一系列政治丑闻,造成内部分裂曾短期下野10个月),首相人选变化只是党内派系利益分配的结果。该党的执政理念之一是坚持亲美政策,由于符合日本战后实际情况,为日本经济恢复和腾飞做出贡献,因此自民党成为日本选民的长期选择。近些年日本经济不振,民主党的一些政策获得选民的支持,终于赢得此次选举。新内阁上台后做了两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一是效仿欧盟提出“东亚共同体”设想,二是因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和美国有些摩擦。日本战后一直是美国的小伙伴,新政策能令民主党内阁存在多久,结果并不难猜。

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北角,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屿组成,是朝鲜和中国的近邻。日本先民来自亚洲大陆,早期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受到朝鲜和中国影响。645年大化改新,初步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松散联盟,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全面学习唐朝,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佛学儒学相继被引进、吸收、改变,社会发展提速。12世纪末进入幕府时期,包括镰仓、室町(足利)、江户(德川)三代。

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前后后

日本的遣唐使船,绘于8~9世纪。

“幕府”一词出自古汉语,原意是古代将军出征时所设置的营帐,后来流动改为固定,指军政大吏的办公地点。日本文化将天皇尊为神,血统、地位崇高,所以幕府也不便自立为天皇,只能做到总揽军政大权,而将天皇架空。幕府与中国东汉末年曹操掌权时相似,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幕府将权力世袭化,统治日本近七百年,期间也有朝代更替。

中国讲到汉文化的对外影响时,经常将朝鲜、越南、日本三国并提。因为日本后来强大,国人尤其喜欢强调中国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日文汉字、鉴真法师、奈良的建筑等等都是证据,反而对朝鲜、越南好像影响小一些。但这是一种错觉,真实情况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在三国中是最弱的。背几首唐诗,写几个汉字,并不代表能够轻松跨越鸿沟。例如日本11世纪初平安时代的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明显受到汉文化影响,常用来和《金瓶梅》《红楼梦》作比较,因为书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几乎都是“一把辛酸泪”。但是此泪非彼泪,其差别类似蝙蝠的翼膜和飞鸟的翅膀。如果论大背景,日本物语文学和欧洲中世纪骑士宫闱文学的社会环境及形成的创作机制更为接近。

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前后后

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1830)是日本浮世绘的珍品,与中国的绘画审美差别很大。

日本的农业文明以渔猎和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商贸并不发达。与英国的一个大不列颠岛不同,日本有四个大岛,呈狭长的线状排列。地理特征造成地方自治,番邦林立,统一成本极高,故而所谓的高度中央集权总是昙花一现。幕府更多的时候只是起到强势盟主的作用,各种级别的大名(诸侯)都拥有独立的小王国。日本独特的武士阶层,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极为相似,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侠以武犯禁,武士道横行,好勇斗狠、切腹自残,形成日本尚武的传统,也是后来军国主义的根源。另外与英国相比,日本到亚洲大陆的海上交通比英国到欧洲大陆更加困难,因此可以保持更强的独立性。例如在中国建立的朝贡体系中,贡与不贡,日本有视局势而定的自主选择权,不像朝鲜、越南、琉球非贡不可。所以日本向朝鲜、中国学习不假,而且相互来往不断,但是表面的相似并不能掩盖更深层次的差异。借用生物学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法,如果中国、朝鲜、越南的国家类型是同属不同种的话,中国和日本至少是不同属,甚至是不同的科、目。从世界范围看,日本与东南亚岛国和英国最接近,其次是欧洲大陆国家,而与中国的差别最大。

日本的安全性有天然保障,朝鲜和中国要想攻占日本,胜算极小。元朝两次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有人为元军设想过种种取胜的可能性,其实都只是无用功,只要参照欧洲大陆与英国的战果就可以理解其中的难度。日本被外敌占领只有一次,即1945年太平洋战争失败。因为美国的军事水平突破了地理障碍,最后还有原子弹一锤定音。在自保无虞的情况下,日本一旦军事上取得优势,迫于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加之商贸成本高,必然会选择扩张。与日本纠葛最深的国家当属朝鲜,尽管很多年前估计是同一家的两伙人。但一个海岛国家和一个半岛国家,只隔着一条宽约二百公里的海峡,经常打打杀杀是不可避免的。

16世纪受欧洲大航海影响,先进的航海技术传至东方,对亚洲国家中的日本触动最大,简直是天降神器。此时日本正处于混乱的战国时代,内乱之外,海盗活动日益猖獗,不断侵扰中国沿海。丰臣秀吉(1537~1598)于1590年暂时结束了内乱,随之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梦想:先占领朝鲜作为跳板,后瓜分中国赏赐给下属,甚至连更远的印度都成为目标。1592~1598年间,日本两次侵略朝鲜,明朝均派兵抗日援朝。日本未能得逞,丰臣秀吉本人在战争末期去世。连年的战争又导致日本内乱,江户地区的大名德川家康经过又一轮内战,于1603年建立德川幕府,国家进入休养生息。这一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与英国依靠海盗起家的社会机制相同,但中国不是西班牙,日本力量也不足,所以扩张暂缓了。

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奇事。仙台藩主伊达政宗派遣下属支仓常长乘船在1613~1620年间出使美洲、欧洲,还在罗马觐见了教皇。这趟远行本意是希望通商,但支仓常长回国后,情况已经大变。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日本走向世界的计划也被暂缓了。

德川幕府趋于保守,首先是因为扩张行动缺乏成效;其次是因为九州岛地方大名在对外通商中获利最大,威胁到幕府统治;第三是因为通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以天主教为主的基督教,基督徒大增遭到佛教和神道教势力的反对,造成内乱增多。幕府因此越来越排斥西方商人,逐步开始禁教和减少对外贸易。九州的诸侯由于外贸获利减少,转而加重税赋。1637年末,岛原地区连年天灾,该地民众又多信仰天主教,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爆发了起义。次年,起义遭到幕府残酷镇压。此时正值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及新教内部的矛盾也被带到日本。荷兰商人因提供的商品丰富价廉,并保证不传教,获得幕府信任,被允许在长崎的出岛建馆通商,但受幕府直接控制,不得入内地。而葡萄牙、英国、西班牙商人则先后被赶出日本。此后二百多年里,幕府施行严厉的锁国政策,禁止普通日本人与西方往来,甚至私造可以远航的大船也会被处死。除中国、朝鲜、琉球的船只外,远方的夷人只有荷兰一家,还因此在日本形成了了解西方的兰学。

德川幕府能够暂时躲开列强的侵扰,是因为日本既无资源,又缺市场,地缘位置也不重要;在大航海后的全球贸易链中处于边缘地带,油水太少,列强感觉不值得投入重兵。但是这种锁国的日子迟早要结束,欧洲太绕远,美国更便捷。1853年,美国军舰来到日本,武力威胁要求通商。第二年,德川幕府被迫应允,两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英国、俄国、荷兰、法国纷纷跟进,幕府的声望逐渐受损。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被纳入了全球贸易体系。虽然只占国际总量中微不足道的贸易额,却使日本西南地区的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九州岛曾是乱源之地,此时成为新兴之地,其中的萨摩藩因与外界频繁接触,眼界大开,获利丰厚,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各路新兴力量联手,对逐渐式微的德川幕府提出挑战,几经反复,先后发起尊王攘夷、倒幕维新运动。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皇子睦仁继位。1868年1月,睦仁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度。幕府势力反抗,经戊辰战争,被维新派军队击败。10月23日天皇改元明治,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明治维新”。维新一词出自《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维新要有新思想,此时的日本已经有了充足准备。著名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感到只在日本学习兰学视野过窄,于1862年利用译员身份随使团游历欧洲。他没有停留于表面的繁荣和技术的先进,而是深入考察欧洲的商业、军事、政治、法律、教育、科研、外交等诸多方面。回国后痛定思痛,著书立说,倡导西学,后来还提出“脱亚入欧”论。福泽谕吉的学说在日本影响巨大,他的著作几乎维新人士人手一册。考察西方、研究西学在日本蔚然成风。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官员努力实践推进,日本国力与日俱增,朝鲜、中国、俄国相继成为验证明治维新成果的试验场。福泽谕吉是亚洲全面审视工业文明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理论家和设计师。因为思想上“脱亚入欧”,行动上必然是“侵亚排欧”。

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前后后

日本最大面值一万元纸币上的福泽谕吉像。

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军人和商人结成同盟,看上去有些贴近欧洲传统。实际上,军人力量居于主导,较少受商业规则约束,更像东方传统中一股坐大的地方军阀,疯狂而残忍。例如在明治宪法的酝酿制定过程中,日本先仰慕英国,后学习德国,最后从国情出发,规定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不受政府、议会管辖和监督。与中国清朝僵化的文人官僚体制不同,握有大权的日本军人体制很容易接受西方的军事技术。有了这个立足点,其他的新思想都以此展开,为我所用。尝到甜头后,形成改革、获益、再改革、再获益的循环。追根溯源,军国主义也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很多日本民众对其念念不忘。

另外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证是1871年废藩置县,实现了日本的真正统一,相当于秦始皇的废六国贵族设立郡县。日本名义上的君主立宪不同于同为岛国的英国,而是效仿欧洲大陆的强国,以军事集团为后盾,建立强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中国是削弱中央集权,导致国家混乱分裂,日本是加强中央集权,完成统一。相同的开始产生不同的后果,简单原因是日本船小好掉头,中国却过于庞大,要重新实现统一的军事强权并非易事。

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在思想、技术、制度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梳理。不过更为基础的条件与英国极为相似,是地理安全优势和资源劣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保障在对外开放吸收的同时,对内能够短时间完成集权统一。这在已有众多列强占优的情况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机遇。促成日本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用时最短,见效最快。

日本随后踏上军国主义的战车,去实现丰臣秀吉未竟的事业。与欧洲列强相比,日本更看重中国,视之为禁脔。中国是其成就霸业的最大资源,日本妄图完成蛇吞象。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野心的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一路大发战争财。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偷袭珍珠港、挥师东南亚,最终换来东京熊熊的大火,广岛、长崎壮观的蘑菇云。尽管日本二战后年年撞钟祈福,想把自己塑造成最大的受害者,但无奈亚洲处处白骨,罪证难消。

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前后后

1937年12月至次年初,日军曾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正式签字投降,日军代表“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左)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右)递呈降书。

日本跻身列强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一方面对气焰日盛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促进亚洲其他国家觉醒。但是日本的成功有其特殊性,曾给中国造成极大的错觉,因错觉导致错判,因错判导致错乱。后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国家类型不同,中国的政治走向很难以明治维新为样本。

中日两国彼此间有非常复杂的情感。日俄战争,日本获胜,一批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视为黄种人的胜利、黄种人的荣耀。辛亥革命成功,一批日本人为之欢呼雀跃,视为另一个黄种人大国的觉醒,为黄种人增添力量。将视线拉长,在近现代化的道路上综合来看,由于地理相近,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可能就是日本,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都很大。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日本帮助中国很多。同时,侵略中国血债累累,还暧昧不思悔改,为靖国神社中供奉的战犯招魂,令人恶心和愤怒。总之两国关系纷纷扰扰,是地理上的一衣带水,心理上的千山万水。恐怕只有等到中国逐渐强盛到一定程度、日本全面接受这一现实,中日之间各种争端才会彻底化解,两国内心深处的黄种人或东亚意识才能结合。也许到那时,友好邻邦才不是互相画饼。

日本以自身的综合实力,难以长期保持大国地位。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称雄东亚已属不易,其后仍能保持经济大国地位,只是部分延续。二战后,开工业文明之先、两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安理会五常之一、文化行销全球的英国,早已褪掉日不落帝国的光环,对开亚洲风气之先的日本更不必强求,回归历史常态是必然结果。回想丰臣秀吉的嚣张、德川幕府的封闭,再联想到明治维新后的疯狂,现在日本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实力渐弱,优势渐失,是不是又越来越保守了呢?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