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4.14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1820~1878)纪念堂在罗马古城游览区是较新的建筑,1911年建成,用时25年,比圣彼得大教堂等建筑用时短得多。不过在工业文明时代还是显得拖沓,与意大利的国家表现有些一致。纪念堂外立面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前面正中央有一高台,上立维克托的戎装骑马青铜像。高台下方有一排浮雕,中间摆放花圈,两旁有卫兵持枪保护。对称设有长明火、意大利国旗、喷泉和青铜雕像,整体庄严肃穆,是进行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卫兵个个相貌堂堂,如古罗马雕像般俊朗,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纪念堂主体中有一层是意大利近现代的军事历史展览,我因时间紧迫,一眼扫过,匆匆离去。
中世纪的意大利地区一直是四分五裂,文艺复兴之后,周边强国的势力轮番渗透,先是西班牙,后是法国,再后来是奥地利。至18世纪上半叶,该地区主要有撒丁王国、伦巴第、威尼斯、教皇国、两西西里王国(由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岛合并而成)几个主要国家。一些人看到英法的强大,将赶走列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定为最高目标,于是出现了烧炭党人的武装活动。该党是意大利统一进程前期的重要组织,因为曾逃避到烧炭山区而得名,后来被镇压。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文学形象牛虻,就是烧炭党的后续组织青年意大利党的成员。在外敌欺侮和内战不断的交汇中,整个意大利地区的建国意识增强,糅合出一个意大利民族的概念。1861年,在撒丁国王伊曼纽尔二世的旗帜下意大利王国宣布建立,1870年兼并教皇国,最终完成统一。梵蒂冈作为教皇国的延续被保留。
逮捕烧炭党人。
意大利的统一过程很漫长,杂七杂八地牵涉多方。对内要理顺盘根错节的各种地方利益,对外要摆脱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令所有世俗政权头疼的教皇国。面对乱局,不仅要有前瞻的思想,更要有勇敢的行动,马志尼、加里波第、加富尔都是统一过程中的杰出人物。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意大利建国三杰传》评述他们的功绩,希望以此激励国人。马志尼、加富尔分别擅长政治和外交,最厉害的当属加里波第(1807~1882),能带兵打仗。
所有期盼意大利强大的人,都会向历史中的罗马帝国致敬,以寻求精神支持。加里波第不是职业军人出身,却喜欢阅读有关古罗马和军事方面的书籍,拥有爱国心,怀揣强国梦。他早年曾在南美帮助乌拉圭击败阿根廷,1847年回国后长期投身各种战争,戎马倥偬,功勋卓著,胜利后功成身退,远离权位,闲居小岛,清贫度日。由于威名远扬,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曾邀请其赴美统兵,加里波第因故未往。意大利的舞台太小,没能给加里波第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不过他的传奇经历和率领的威武之师红衫军,以及游击战、运动战的战术,为军事弱势一方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战斗经验。据说毛泽东早年崇拜的外国人物中就有加里波第。
统一后的意大利综合实力增强,为摆脱孤立状态,与临近的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战略联盟,对抗英法。墨索里尼(1883~1945)当政时期改造罗马城,从角斗场附近修出一条帝国大道,连接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和自己的府邸,显示当时的意大利和罗马帝国的继承关系。墨索里尼的故事以荒腔走板居多,所谓的继承先烈遗志,到最后都是白日做梦。意大利实力有限,只是欧洲诸强中较弱的一员,此后意大利军队的战绩常令军事迷们啼笑皆非。它不仅常吃败仗,还拖盟友的后腿,二战期间气得希特勒也为之头痛。
意大利军队的表现近乎于一个历史之谜,闹出的动静,与德国军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出于某种历史的巧合,德国的统一几乎是和意大利同时完成的。
大航海之后,西班牙、英国、法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都在加强,德意志地区尽管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头,却一直邦国林立,只能维持松散的联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利益争夺中长期处于劣势。后来为德国统一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普鲁士,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开始登场了。
1510年,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贝特(1490~1568)成为条顿骑士团的末代首领。条顿骑士团兴起于十字军东征时期,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齐名。它们名义上受罗马教廷管辖,是一种突出宗教地位的封建军事政治组织,很多方面具有国家性质。条顿骑士团统治着普鲁士地区,但此时已经衰落,受制于波兰-立陶宛。阿尔贝特听从路德的劝告,于1523年宣布改信路德宗,解散骑士团,建立公国,进行世俗统治,从而切断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地区整体衰败,南部的奥地利已被证明难当重任,北方的霍亨索伦王朝反而成为局部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并于1660年终止了波兰-立陶宛对普鲁士的宗主权。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立,定都柏林。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力压奥地利;1795年,与俄国、奥地利共同瓜分完波兰-立陶宛。进入19世纪,普鲁士不仅在德意志,而且在欧洲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期,普鲁士遭受重创。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德意志西部地区组建了归顺法国的莱茵邦联,普鲁士、奥地利被排除在外。失败促进了普鲁士内部的改革,也激发出更大的战斗热情。普鲁士坚持不懈地参与反法同盟,付出得到了回报。拿破仑政权覆灭后,普鲁士迅速恢复元气,影响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在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中成为主角之一。自1819年起,普鲁士与其他邦国建立关税同盟。随着成员不断增加,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成果日益增大。随之,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渐增强,统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经过几十年的酝酿,以俾斯麦(1815~1898)为首的一批人士认为,必须通过战争完成民族和国家的统一,才能在欧洲获得生存空间。俾斯麦于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推行铁血政策,维护中央集权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建立起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帝国。为表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后来也被称为第二帝国。俾斯麦被尊为铁血首相、德国的领航员、德国的建筑师,中国人对这些称号可能都不陌生。
德国的统一进程与众不同,主要不是通过内战,而是整合内部发动一致的对外战争来完成的。1864~1870间,普鲁士分别与丹麦、奥地利、法国进行战争,均取得胜利。这些战争不好说是扩张,更像是收复,收复一些本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居住着德意志民族、但当时属于他国的地区,进而减少和清除外国势力对德国内部的影响。1866年击败奥地利,彻底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霸主地位。另外基本厘清了历史纠葛,明确了德国和奥地利作为两个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1870年的普法战争最为重要,色当大捷拿破仑三世被俘,巴黎陷落,法国投降。除了巨额赔款,还交出了洛林和阿尔萨斯,为德法恩怨埋下伏笔。在俾斯麦的劝说下,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出任德意志帝国皇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羞辱法国,报复拿破仑灭亡神圣罗马帝国。
普鲁士能够连战连捷,是因其军事实力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击发枪、爆破弹等先进武器大量列装步兵和炮兵,快捷的交通设施、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欧洲大陆无人能及。为适应战场扩大、战线拉长的新局面,完善和设立了统管战局的新型总参谋部。有了这样一个聪明机智的“大脑”,当时的普军就像一个身体强壮、四肢灵活的斗士,对手只能望风而逃,或者缴械投降。
德国的统一和强大仅用时七年,看似时间很短,实际上打基础花了上百年。德意志地区一直参与欧洲的各项进程,经济、军事等方面步步紧跟,从未置身事外。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谷腾堡、马丁·路德、莱布尼茨、巴赫、康德、歌德、黑格尔、贝多芬、高斯、克劳塞维茨、格林兄弟、马克思等都是各领域的世界级人物。克虏伯、西门子、戴姆勒这些由人名命名的公司更是日后德国称雄的经济中坚。以德国统一前的社会基础来看,已经不逊于其他欧洲列强。从延续近千年、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到浑然一体的德意志帝国,整个过程类似中国的从周到秦。区别是中国在铁器时代的前期就实现了统一,而德国则是在工业文明的前期。
意大利和德国为了发展,也要寻求殖民地。两国在列强合作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都分到了一杯羹。意大利实力偏弱,无力参与更远的竞争。德国实力更强,先是与奥斯曼帝国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参与西亚地区的角逐,随后触角一直向东方延伸。1898年借口巨野教案,德国侵占胶州湾,把中国山东划为势力范围,并且参与了后来的庚子事变。青岛啤酒就是那时德国人在中国的遗产,不过有些人更喜欢闲谈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和名妓赛金花之间莫须有的坊间香艳。作为列强中的后起之秀,德国的成功一直受到部分中国人的关注。自洋务运动起,淮军、新军、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曾努力向德国学习,尤其对德国的军备更是青睐有加,但政治结果并不如意。
从加里波第到墨索里尼,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工业革命的成果作为催化剂,促进了意大利、德国原来两个混乱地区的统一。从统一再到扩张,衔接得天衣无缝,这也是近现代很多强国的一致步伐。可是海外殖民地大多数已被英法等国占去,作为欧洲列强中的后发国家,只能抢些残羹冷炙。另外,又没有俄国、美国的广阔疆土,为了更好的生存,两国只能杀出一条血路,谋求更大的空间。意大利和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命运,再加上亚洲的日本,在统一之时就已经注定,而天生的地缘劣势也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德国的命运最为坎坷,战胜法国也意味着继承了法国的困境。德国统一进程中表现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德军总参谋长老毛奇(1800~1891),在胜利后主要思考东西两线作战问题,这也是德国军界的长期难题。但是无论作战计划多么周详,闪电战多么神奇,飞机、坦克、导弹再多么先进,德国还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与法国拿破仑时代同样的老问题。当年是法国击败德国很容易,后来是德国击败法国很容易,不过他们都无法战胜俄国和英国,东西两线作战是永远的噩梦。而且随着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失败者的结局越惨。
铁十字勋章最早设立于1813年的反法战争中,设计灵感源自条顿骑士团的标志,近现代普鲁士和德国一直沿用。上图从左至右分别是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颁发的一级铁十字勋章。
近现代史中,普法战争和明治维新前后德国和日本的国家走向高度相似。不同之处是战败后,日本作为岛国可以两眼一闭,采取鸵鸟政策;而德国地处欧洲内陆,很多事情无法回避,必须与大家坦诚相处。现在两个国家对战争的认识及反思出现的差异,恐怕皆源于此。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