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5.19
2009年11月中旬,美国电影《2012》在全球陆续上映。该片主题很老套,讲述大灾难来临时,全人类如何协作自救,最大卖点是用特效吸引观众。片名《2012》据说来自美洲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具体日期为2012年12月21日。有些人观影后,出于恐惧,对此说将信将疑,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
其实,玛雅人根本没有预言过世界末日。2012年只是一种玛雅历纪年法的最后一年,类似中国以60年为周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最后一年癸亥年,一个周期结束后又会开始下一个周期。只不过超出常人想象的是,玛雅人这种纪年法的周期竟然长达5125年。换算成公历,本周期始于公元前3114年,结束于2012年。
电影编排得再神奇,也不过是小说家言,将纪年周期的最后一天与末日说混搭,是个不错的创意。很多宗教都有末日说,结果如何呢?当然是末日遥遥无期,太阳照常升起。
循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追逐着猎物的踪迹,在冰河期,人类利用海平面下降后白令海峡附近形成的陆桥,从亚洲多批次进入美洲。未来是创世还是末日,他们无暇多想。冰河期结束后,这种迁徙随之结束,美洲暂时断绝了与欧亚大陆的往来。
美洲先民在多地陆续孕育了多种文化,主要集中于以现在的墨西哥为主的美洲中部地区和以秘鲁为主的安第斯山地区。早期代表分别是奥尔梅克文化(兴起于公元前1500年)和查文文化(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南北两片文化区形成后,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多是独立发展。
秘鲁纳斯卡线条中的蜂鸟,长约300米。纳斯卡线条制作于公元前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如果以发明文字为标准,整个美洲只有玛雅人创造过文明。玛雅人生活在尤卡坦半岛及中美洲地区,约公元前1000年进入文化期、公元3世纪发明文字后进入文明期、9世纪末由盛转衰、15世纪时已经彻底衰落;各种辉煌逐渐湮没在丛林中,残留部分没有立即引起欧洲人的特别注意。直到19世纪,经过考古发掘,玛雅文明重见天日,方为世人所知。
写在树皮上的玛雅文书,大部分被西班牙传教士烧毁,存世仅有几本。
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数学、历法等方面都有成就。但是与欧亚大陆的几种古文明相比,玛雅文明不仅在时间上是个晚辈,而且成熟度和影响力也相差甚远。它虽然产生了文字,却没能制造出金属工具,也没能建立相对统一的帝国。玛雅人分散的状态介于部落和城邦之间,有频繁的商贸活动,曾用可可豆作为货币。玛雅的军事实力不强,没等欧洲人到来就已被本地区后来兴起的国家蚕食了。
作为美洲古代史的代表,经常与玛雅文明并列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尽管有文明之名,却缺少文明之实。阿兹特克人以武力见长,经过一番征讨,于15世纪初在美洲中部地区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几乎同期,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谷地中,印加人逐渐脱颖而出,降服周边,建立了印加帝国。16世纪初,两个帝国管控的面积和人口都达到新高,正处于上升期。按照美洲历史自身的发展轨迹,本该持续扩张、再攀高峰;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西班牙人跨洋登陆,灭亡两个帝国,强行将美洲纳入了由欧洲人主导的发展轨迹。
因外力介入,而改变某地原来独立发展进程的状况,在欧亚大陆早已频频发生。这种改变通常耗时费力,不过16世纪在美洲大陆上演的这一幕,因实力过于悬殊,跳过了反复拉锯的过程,人数庞大的弱势一方在短时间内就被摧毁了此前的积累。阿兹特克人的技术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印加人虽已能制造青铜器,但还不会制造铁器。如此脆弱的帝国根本无法抵挡西班牙人的入侵,美洲其他各地的小国和部落更是不在话下。枪炮无情,疾病更无情,美洲人对欧洲人带来的多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大量人口死亡。各种原因叠加后,几千万美洲原住民只经过百年涤荡,至17世纪初已锐减至几百万。后来欧洲人、非洲人逐渐加入,各民族在美洲大地开始了新的融合过程。时至今日,还拥有原住民身份的印第安人占比已经很小了。
在大航海开启的全球化进程中,美洲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地域增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内容展现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各个层面。先到先得的西班牙人推行奴隶制经济,对无穷的宝藏进行疯狂掠夺:凿山挖矿,获取贵重金属;毁林造田,种植经济作物。随着贸易额加大、参与者增多和分工细化,经济政治关系愈发复杂,以欧洲、非洲、美洲为三点,欧洲人建立了三角贸易体系。
三角贸易兴旺开展的同时,美洲很多独特的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南瓜、西红柿、花生,经济作物可可、烟草等被引种到世界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水稻、甘蔗、茶叶、咖啡等作物也被引种到美洲。这一物种交换的过程,尤其是几种高产作物的传播,促使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对于全世界来说,这是又一次影响深远的农业革命,并影响到后来的工业革命。
按自然地理划分,以巴拿马地峡为界,美洲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按文化地理划分,分为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先进事迹已经广为传颂,而拉美的坎坷命运则成为北美光环的反衬。殖民早期,西班牙人主要经营拉美地区,其中葡萄牙人占有以亚马孙河流域为主的巴西。西班牙人几乎独享美洲利益的时段大约维持到17世纪中叶,之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染指。18世纪初爆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令西班牙在欧洲彻底衰落,也导致其对拉美的统治逐步减弱。19世纪初拿破仑失败后,政治上被迫追随法国的西班牙再次遭受打击。拉美各地纷纷效仿美国,反抗宗主国西班牙的统治,谋求独立建国。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圣马丁(1778~1850)、玻利瓦尔(1783~1830)等英雄。热心此事的英国派来很多志愿兵,借机报了西班牙帮助美国独立的一箭之仇。
圣马丁和玻利瓦尔
拉丁美洲追求独立的起因与美国相同。宗主国竭立维护的殖民制度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土生白人再也无法调和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只能独立。不同的是结果。北美13个原英属殖民地最后联合组成一个国家,而西属殖民地最终独立为多个国家,另外还有少数地区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
受启蒙运动影响,当时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除巴西外,都选择建立共和制,在很多方面有重大举措,例如取消向印第安人征收人头税、废除奴隶制等等。至19世纪中期时,拉美国家的发展水平并不逊于美国。不过,这批世界上较早的共和国,几乎都长期盛行军人独裁统治,即具有拉美特色的考迪罗制度。
考迪罗在西班牙语中是首领的意思,在拉美原指地方军事首领。这种军事首领产生于早期的殖民过程:王室与殖民领袖签署协议,后者被授权去征服特定区域,成功后可以拥有各种特权,利用军事手段维持专制统治。
脱离王室束缚的考迪罗最早产生于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一批军事领袖为推翻殖民统治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拉美各国获得独立后,这些人顺势成为国家领导人,也就是第一代考迪罗。类似第一代考迪罗的故事在世界史中极为常见,拉美的特殊之处是还有各种后续的考迪罗,直到20世纪后期才逐渐减少。考迪罗换代的方式本质上是政治强人利用军事强权以新代旧,但由于名义上受共和制约,所以还要通过民主选举、召开议会、制定宪法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如果这些招数都不好使,就只好借助枪杆子,来场军事政变或武装革命了。
拉美多国的政治变动中,常能看到美国的身影。美国较少直接武力介入,却不会轻易错失干预的机会,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对拉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强。苏联也曾参与其中,但仅培养了古巴这一颗硕果。如果说美国为了获益,刻意维持考迪罗制度,也许有点言重。美国也曾试图帮助拉美国家向自己学习,但成效不大,而支持军事独裁,不过是顺水推舟。
外患和内乱都是军事独裁的诱因。拉美国家的地缘安全局势很难引发大型战争。早在1890年,美国与拉美各国就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即现在“美洲国家组织”的前身。此后,美洲内部无大战,各种兵戎相见的强度无法与欧亚非相比。两次世界大战,连大洋洲都被卷入,拉美却基本能置身事外。但是,拉美各国的内乱却很多,可能引发内乱的因素更多。而各国很少由于内乱导致大规模激烈内战的原因,是考迪罗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成为考迪罗制度得以保持的主要原因。
考迪罗制度土生土长,很难轻易改变,常被认为是限制拉美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从政治上看,考迪罗有两个盟友:一是大庄园主,一是天主教教会;一边连着经济基础,一边连着灵魂上帝。三者都混得如鱼得水,倒也相得益彰。重中之重,当然是经济基础。其实不难发现,尽管考迪罗们换来换去,却很难改变拉美特有的大庄园制度。
大庄园制度源于殖民时代早期,不限于农业生产,也包括矿产开采。这些农场、矿山出产的商品,在全球贸易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居然保持了近五百年。即使西班牙帝国衰落了,殖民地独立建国了,奴隶制经济消亡了,也没能改变拉美地区在全球的经济地位。
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造成拉美国家普遍存在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巨大的现象。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经济状况下,要想保持社会运转,恐怕也只有考迪罗制度才能应对。当独裁久了导致社会百弊丛生时,只需换一个独裁者,带来少许新风即可;而如果推行公平分配、增加福利,就会危及价格优势,从另一个方向引发社会更大的动荡。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逐渐改变了地区的经济结构,大庄园制度开始消解衰落。经过多轮反复,到20世纪后期,拉美各国政治普遍左转,底层民众的利益受到重视,开始向大财阀和外国资本开刀。虽然社会问题依然很多,但至少饱受非议的考迪罗制度已经难以为继。此时,另一个无论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或公有、私有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继而代之: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社会状态。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只有借助技术进步并伴以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起因,通常会从寻找劣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忽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度依赖某些优势,从而造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劣势。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概念,其实对于拉美这样的典型来说,是一个老问题,可以上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罪魁祸首”就是农业优势。
美洲的面积小于欧亚大陆,但南北狭长,长度超过欧亚大陆的宽度。拉美地区主要处在低纬度的赤道两侧,气候类型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气候温和,温差较小,不仅雨量丰沛,而且季节分布相对均匀。自然地貌中不乏高山大河,植物种类丰富。尤为难得的是,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占总面积的60%,拥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代美洲人经过多年积累,培育了100多种作物,与整个欧亚非培育的作物数量相近。其中粮食作物达20多种,多于欧亚非的总和;而玉米等几种高产作物的单位产量,更让欧亚非望尘莫及。
但是,拉美天然的农业优势也伴随着一个不足之处。美洲大陆虽然盛产能被培育的植物,却少有能被驯化的动物。从整体看,这除了造成畜力缺乏、传染病杀伤力大之外,还造成社会组成缺乏多样性,不如欧亚大陆的农耕、游牧相互促进。加之地理环境封闭,美洲不能与其他大洲沟通,因此缺少技术交流和创新,而撒种就长、栽苗就活的农业优势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长期停滞不前。此外,这一地区的农业格局散而小,远不如欧亚几个文明古国的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同时,金属工具可有可无,也不需要发明车轮来提高交通效率。而没有这些,社会难以实现进步和转型。所以说在农业社会,拥有高产作物的拉美地区就已经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成为殖民地后摆脱了封闭状态,但只是借用新技术继续扩大原有的农业优势,另外增加了矿产资源这项性质相似的新内容,情况很难说有根本改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拉美被固定在资源提供方的位置,自身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延伸到社会层面,对于技术、教育、科研的要求都不高。这种“优势”向上阻碍政治制度进步和增效,向下压制技术升级和研发。所以拉美可以爆发独立战争,但是不会爆发像美国一样的南北战争。
拉美很多重要产业长期受控于美欧资本和势力,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如各国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紧密,经济结构同质化严重,彼此的竞争性超过互补性,工业产品在全球缺乏竞争力,连中美洲的小国和加勒比海的岛国也玩不出什么特殊花样。所以,各国的最佳选择还是在领头羊美欧经济的带动下,大家保持步调基本一致,以不变应万变。这必然导致拉美各国的社会发展、政治走向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部分有识之士曾认识到这种不足,开展过类似中国的洋务运动,希望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但是总体效果不佳。因为支持技术升级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需要有一个工资增长及生活质量提高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阶段。这种尝试存在极大的风险,遇到挫折往往意味着政治自杀。
对农业优势形成的路径依赖不会因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少数人多数人或国外国内而改变,也不会因贫穷富裕或独裁民主而改变。拉美既无扩张需求,又无被侵之忧;经济比上远远不足,比下绰绰有余;饥荒难以发生,民众心宽体胖;只有贫民,没有难民;政治腐败见怪不怪,毒品贸易以毒攻毒;人们搞狂欢、踢足球、做美容、晒太阳,生于安乐,也死于安乐……让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那些深刻的反思只能停留在反思阶段。
巴西里约热内卢依山而建的贫民窟。拉美国家有很多这样的城市山地贫民窟。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却有别于通常意义的城市化进程。因为工业化不足,贫民大量失业。
虽然变化相对缓慢,但拉美地区并未止步不前,尤其二战后,在工业化、城市化方面取得很多进步;在信息化时代,也大幅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不过,不知道应该庆幸,还是应该惋惜,拉美地区依然存有巨大的农业潜力,尤其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世界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水系及巴拉那-拉普拉塔河水系中,众多大大小小的平原都能开辟成新的粮仓。民以食为天,作为冷战后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当面对自身人口压力,或者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粮食危机的时候,拉美人民能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农业优势吗?拉美人民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日子难道还需要再经历一个玛雅纪年吗?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