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非洲的技术“黑洞”

丁舟 2019-12-2211:24:30 评论 2,947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5.20

2008年10月8日,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宣布,被控在1994年大屠杀中犯有罪行的卢旺达前某官员,当天已经被德国政府移交给卢旺达刑事法庭。这则新闻又带出了14年前那场疯狂屠杀中的诸多悲惨画面。

1994年4月7日至6月中旬,非洲中部小国卢旺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胡图族对图西族大开杀戒,用于农业生产的砍刀变成了杀人武器,伴随着抢劫、强奸,瞬间把这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变成了人间地狱。据事后估计,约有80~100万人遇难,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九分之一。其中主要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很多温和派的胡图族人。

黑非洲的技术“黑洞”

卢旺达大屠杀中使用的砍刀。

屠杀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国际社会对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应对迟钝;再加上鞭长莫及、相互扯皮,对暴行任其自生自灭,联合国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都为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舆论谴责。作为一种补救措施,1994年11月,安理会通过决议设立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负责起诉和审判大屠杀中的各类违法者。

后来,当有些人还在用文字、照片、电影展现灾难,让世界人民增强痛苦记忆的时候,该地区却因屠杀和逃亡造成人口减少,资源反而变得相对充足,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胡图族和图西族渐渐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关系已不再剑拔弩张。

卢旺达大屠杀无疑是种族屠杀,不过用现代语言来定性和描述,甚至用现代标准来衡量和评判,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和无奈;因为这个悲剧其实是一次现代视角下的大规模部落冲突。它再一次表明,非洲很多落后地区还没有跟上现代文明的脚步。

非洲也称阿非利加,早期是指古罗马的北非领地,后来概念扩展至整个非洲大陆。非洲,特别是俗称“黑非洲”的南部非洲地区,常被认为拖了世界整体发展的后腿。如果再戴上有色眼镜,强调肤色、种族的天生差异,那么非洲人民似乎将永世不得翻身。而依据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强有力证据,人类最早的诞生地就在东非某处。对于“龙兴之地”,要破除迷信,不必顶礼膜拜;但用种族主义的思维,歧视嘲讽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过于刻薄了。

在自然地理上,非洲是一个独立的板块。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非洲还可以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以撒哈拉沙漠、尼罗河上游盆地、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大裂谷(东支)为界,北非及东非部分沿海地区与欧亚大陆相邻,历史上彼此交往密切。南部非洲以黑种人为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隔离区,与欧亚北非的人们渐行渐远。南部非洲社会发展缓慢,同时意味着它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当世界其他地区因人类扩张,很多动物,尤其是居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哺乳动物纷纷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在这里很多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风貌。

黑非洲的技术“黑洞”

狮子捕杀非洲水牛。

撒哈拉沙漠虽然是非洲南北交流的主要障碍,但经过努力,人们以沙漠中的几处绿洲作为连接点,还是摸索出了几条交通线。3世纪时,骆驼开始被北非的游牧民族使用;5世纪后,骆驼成为穿越沙漠的主要交通工具。沙漠以南、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部落众多,先后存在过古加纳、马里、桑海几个较大的原始王国;其民众受北非影响,皈依了伊斯兰教。北非的阿拉伯商人不辞辛劳、冒着风险穿越沙漠,主要是为了黄金。尼日尔河流域当时的黄金产量可能居于世界首位,在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闻名遐迩,不了解实情的外人对此有过各种美好的猜想。

别看西非地区发展落后,但在南部非洲算是先进地区,还能被他人记录下只言片语;再往南,连这种资格都没有,要等到大航海以后才会被外人了解。那里的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生产工具基本保持在石器时代的水平。众多部落条块分割、散居各处,彼此分分合合。他们有各自的语言,但是没能发明出文字。他们口口相传那些缺少变化的传说,但是很难翻过一座高山或跨过一条大河,去创作新的故事。

15世纪后期,葡萄牙人开辟出通往东方的贸易航线,绕过阿拉伯人,直接与西非地区开展贸易,但贸易额无法与后来在东方开展的香料贸易相比。葡萄牙在沿海多地建立临时据点,当时还无暇向内陆扩张。

改变南部非洲命运的历史大事件是奴隶贸易的兴盛。因印第安人数量急剧减少,开发美洲急需人力;以当时的世界格局来看,非洲人成为最佳人选。抓非洲人当奴隶是有历史的,古希腊、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时期无不如此。同期的奥斯曼帝国也需要非洲奴隶,但主要是在东非地区购买。而葡萄牙开辟的贸易航线中,是从西非地区获取奴隶。当美洲展现出美好的经济前景,贩卖奴隶的黑手就伸向了非洲。此前那些奴隶贸易的规模与后来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按照记录在案的数据统计,自16世纪中期后的300年里,至少有1000万非洲奴隶是活着被贩卖到美洲的。有学者估计,如果加上那些没有被文献记录以及死于途中的奴隶,真正离开非洲的奴隶数量应在3000万人以上。

欧洲人从事贩奴贸易,并不直接参与抓捕奴隶,抓捕由当地的部落来完成。欧洲人通过销售武器和提供资金支持,挑起部落之间的冲突,以期提高贩奴活动的效率。而非洲的很多部落因此陷入了要么抓人、要么被抓的恶性循环,导致的部落战争更是死人无数。在今天看来,这种自己人杀害、抓捕、贩卖自己人的行为极不人道;但在过去,只要有经济利益,就可以把人视为和其他物产一样的商品。19世纪后期,中国华工被贩卖到海外,遵循的也是同样的商业机制。

黑非洲的技术“黑洞”

奴隶贩子押送俘虏。英国探险家、传教士利文斯通在非洲的绘画(1861年)。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早期奴隶贸易的引领者,暴利驱使荷兰、法国、英国等陆续加入进来。其中英国在成为海上霸主的过程中,也逐渐确立了对奴隶贸易的主导地位。18世纪初,因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利,1713年,西班牙被迫与英国签订《乌得勒支和约》。和约规定,英国获得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区奴隶贸易的30年专营权。再加上对北美殖民地开发加速,英国一度几乎垄断了大西洋两岸的奴隶贸易,获利丰厚。18世纪是贩奴规模的历史高峰,前中期由于有英国坐镇调控价格,从而保障了奴隶贸易在平稳中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美国独立,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各国商人参与竞争,结束了奴隶贸易的暴利时代。

19世纪初,英国华丽转身变为禁止奴隶贸易的急先锋,不仅进行道德谴责,还严格立法。英国不再从事奴隶贸易,也反对其他国家继续从事。英国不只是嘴上反对,还为此特地组建了一支反奴舰队,在西非海域游弋,拦截、遣返奴隶贸易船,甚至登岸摧毁当地经营奴隶贸易的组织和场所。英国的军事行动迫使奴隶贸易的重心从西非转到东非,结果成本增加,贩奴的利润又降低了。

英国是19世纪全球废奴运动的领导者,坚决废除奴隶贸易及奴隶制是由于英国已经拥有了废除奴隶经济的资本。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工人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奴隶,因为他们能快速掌握新技术;另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自由民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奴隶,因为他们能消费商品。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先本土后殖民地,逐渐废除奴隶制的国家越来越多。一些暂时还不能摆脱奴隶经济的国家,为了逃避谴责和惩罚,也只好声称禁止奴隶贸易,尽管在执行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中的重要国家,美国于1865年、巴西于1888年才废除奴隶制。

持续了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对南部非洲的影响远远没有对全球的影响大。因为这并不是新事物,只是这一轮的买家需求量更大。为了获利,当地人扩大“生产”,从生育、培养到俘获、贩卖等所有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体系,基本上没有断过“货”。但是当奴隶贸易减少后,“产品”积压严重,反而给当地带来了人口灾难,于是只能通过内部战争来就地消化“库存”,当地人对此也习以为常。

奴隶贸易减少后,合法贸易数额增大。非洲主要提供资源类商品,换取欧洲生产的工业品。在对外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南部非洲得到一些发展,并从沿海向内陆扩散。欧洲人也想知道非洲内陆的情况和价值,但在19世纪之前,除了道听途说,他们并不掌握第一手资料。整个19世纪,一批批探险家作为先行者,跋山涉水,继续着全球地理大发现的伟业。随着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被披露,欧洲人经过盘算,发现合法贸易的成本过高,还是将非洲变成殖民地更便于获利。

欧洲人并不认为这块土地原来的主人拥有什么主权,不过非洲很大,除了局部被抢占外,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归属。如果为此开战,有些得不偿失,最好能见者有份、利益均沾。逐渐形成这种共识后,1876年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倡导下,列强就像参加一顿最后的殖民晚餐,在原有殖民地的基础上合作瓜分了非洲,只有少数几个非洲国家保持了独立。现在非洲地图上很多笔直的国界,就是那时列强在地图上用直尺完成的。

列强之间相安无事只能是暂时的。一战期间,非洲也是打得热火朝天;二战时除了北非,其他地区反而基本躲过了战火。战后随着欧洲经济恢复,非洲迎来了一轮发展高潮,同时也迎来了争取独立建国的高潮。不过,几十年过去,非洲整体的社会发展很难令人满意。很多国家结束殖民统治后,出现发展倒退,造成“还是殖民好”的观点不乏支持者。

现代社会,国家是高效保障群体和个体利益的重要实体,但多数非洲国家都是在殖民者人为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的做法对于非洲的现实来说有些超前。正因为缺乏稳定传承,非洲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很弱;退一步说,由于教派庞杂,连宗教认同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非洲,民族认同处于主导地位,不过非洲的众多民族与具有国家意义的现代民族概念相距甚远。非洲的民族认同多以部落为基础,而有些部落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非洲各国为追随世界潮流,昨天还是酋长当家,今天就要总统执政。这样将老问题暂时披上新外衣,跨度如此之大,并不能解决老问题,反而导致政治制度呈现出万花筒状态,乱象丛生、政变频发。个别的“希望之星”时间一久,也没了希望。

由政治推及教育、医疗、福利等等,非洲整体乏善可陈,各种落后比比皆是。政治乱局源于经济乱局。非洲仍然是以资源出口为主的落后经济体,一些国家凭借矿产、石油资源丰富,可以过上一段好日子,但非常脆弱,易受外部影响。非洲大多数国家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所有的成功似乎都是短暂的。小富大穷、内乱不断,连南非这样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曾经取得优秀成绩的国家,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也光环渐失。更悲惨的是,年年有饥荒,天天饿死人。很多人只能采用最原始的丛林法则,通过减少他人生存的机会来增大自己生存的机会。卢旺达大屠杀不过是因为死亡人数过大,才受到强烈关注。

黑非洲的技术“黑洞”

1980年世界新闻摄影奖作品《饥饿的男孩和一名传教士的手》,麦克威尔士,英国。

在工业时代,非洲社会的落后源于工业水平的落后。工业技术长期受外部控制,连锁反应是还会欠下巨额外债。但缺少引进技术的资金并不是关键,作为技术洼地,很多白送的技术非洲也不能吸收掌握。其实,非洲不仅缺乏全面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如果倒推几千年,非洲作为整体竟然也缺乏发展农业的基础,古埃及这样的文明先驱只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农业时代的技术传播效果非常有限,所以才会出现奴隶不能就地役使,只能被运往美洲的情况。在非洲,技术发展受阻,应主要归因于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利于人类的诞生及创造适于原始社会的原始技术,但其后来却成为吞噬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技术的“黑洞”,令它们难以落地生根。

现在人类已经掌握的技术水平是古人望尘莫及的,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都不在话下。所以从长远看,有理由相信,非洲遭遇的技术传播障碍只是暂时现象。不过要想克服困难,也并非易事。

外来技术与环境不匹配、不兼容,影响技术引进和发挥是个普遍问题,改进的成本也不尽相同。从宏观上看,历史中技术的传播推广在东西之间要比在南北之间容易。由于技术发明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以适应当地环境为出发点;而非洲主要处于赤道两边,加之地貌以高原为主,缺少平原,导致外来技术会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造成技术本土化和改进工作缓慢。对于很多单项技术来说,掌握也许不是难事,已有很多成功范例;但是要想对大量技术都进行吸纳改进,则费时费力,成本巨大。再进一步,相关的各个单项技术之间如何搭配、磨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又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当众多系统工程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影响延伸至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汇聚成一项超级巨大的系统工程时,问题之多已经不胜枚举,此时再看非洲的综合社会面貌就不难理解了。世界其他少数地区也存在相似的情况,但由于涉及地区面积小、人口少,问题不如非洲显著。

非洲能诞生最早的人类,是集合了当时各种优势和机遇;不过这种先发优势自人类走出非洲以后逐渐变成了劣势,并延续至今。现在,世界其他落后地区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前行的时候,非洲却还背负着众多原始社会的包袱。只有通过技术引进,逐步建立适应本地的技术改造和发明机制,摆脱技术黑洞,非洲才能走上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条路艰辛而漫长。当以非洲为题材的获奖新闻照片不再是饥荒、战乱等内容时,也许情况就好转了。当然,世人也希望非洲跟上现代文明的脚步之后,还能留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野生动物。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