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陷落的莫卧儿帝国

丁舟 2019-12-0823:44:38 评论 3,943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4.5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共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行动针对英美人士,只要被证明身份,就地枪决。事后,伊斯兰德干圣战军声称对袭击负责。该行动计划严密,下手狠辣,而且还牵扯到印巴两国的复杂关系,因此成为近几年世界恐怖袭击案中影响较大的一次。对于孟买,中国人多闻其名,少见其形。通过此次连续报导的新闻画面,大家顺带也了解了一些孟买的情况。

孟买地处印度半岛西部,早期就是几个小岛屿,后来围海造地,与大陆连成一片,并向内陆延伸,逐渐达到今天的规模。从印度人将中国上海视为孟买追赶的目标来看,不难发现两座城市的相似性。孟买成为贸易港口的历史非常久远,而类似孟买的港口,在印度半岛两侧有很多。但是它们普遍发展缓慢,规模远不如中国古代东南沿海的港口。

首先陷落的莫卧儿帝国

1890年代的孟买街头。孟买是亚洲最早迎接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

从现代眼光看,印度半岛地理位置优越,各种利益重大,而在历史上却不是这样。历代印度王朝的版图从未覆盖过整个印度半岛,疆域如拉锯般反复来回,与中国古代北部和西部的疆域变化情况相似。位于印度半岛的德干高原,虽有丰沛的降雨,但海拔高、地势陡,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半岛西部狭长的马拉巴尔海岸盛产贵重的香料胡椒,但作为香料之路的起点,所获得的贸易利润并不能冲抵高昂的管理费用,所以北方统治者少有动力大举南下。印度半岛的政治格局,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将范围扩大至整个南亚次大陆,即使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两个中心区域,割据情况也很严重。而且这种割据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不同,未能实现统一的政教合一。

在对不同宗教的评价上,通常认为一神教比多神教先进。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代表,附于一神教上的光环确实比多神教要绚丽。例如,以一神教为主构建的知识体系看上去影响力更大一些,而且一神教取代多神教的例子也很多。但这些仅仅是在宗教范围内的表面现象。如果将视野放宽至全社会,其实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服务对象是政治。也就是说,政治对选择什么样的宗教有决定权,神仙也必须符合政治的需求和标准。政治的涵盖范围极广,其中在某区域追求政权统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社会发展过程中,统一的好处有很多,如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等。但不计成本的统一无法实现,因为地理隔绝、技术落后等因素不支持。

在农业社会,统一的范围在各阶段、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会出现四种可能情况:强势统一、弱势统一、弱势割据、强势割据。这种划分都是相对的,其中相邻的二者互换频率较高。强势割据是与强势统一对应而来,指这一地区被自然分成很多独立的文化区域,整体技术停滞、经济分散、军事落后,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就最接近这种类型。

将多神论的佛教、印度教与一神论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覆盖范围上与政治状况对位,则中国的佛教对应强势统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应弱势统一与弱势割据,南亚的印度教对应强势割据。佛教、印度教分别处于两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居中。所以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可以看出一神论并不是宗教共有的内在属性,多神教并不一定发展成一神教,或被一神教替代。多神和一神的本质都是政治需要延伸到宗教功能中的体现。一神教出现的社会基础是人们对政治统一的渴望,但对于强势统一地区来说,无需宗教的帮助也能实现统一,如统一能力最强的汉文化区域。所以一神教在强势统一地区没有市场,不仅作用不大,还会添乱。同理,在强势割据地区一神教也没有市场,如统一能力最弱的南亚。一神教在有统一动力,但统一能力不足的弱势割据地区最受欢迎,至少在精神层面可以实现统一。偶尔借助政教合一,还能够达到弱势统一,如欧洲和西亚地区。强势统一地区和强势割据地区虽然都选择多神教,并伴生有各种其他小宗教,但宗教的地位差异极大。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历来较弱,一直被政治强权控制。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历来很强,为政治割据推波助澜。综上所述,一神教和多神教都是某一特定地区受政治选择影响的产物。只要把宗教和政治的区别和关系厘清,一神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印度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夏季酷热难熬,季风变化强烈,地貌起伏不平,河流四处泛滥。这样的自然环境极易形成很多独立的文化区域,形成强势割据的政治格局。阿育王时代的灵光乍现之后,印度半岛陷入了几乎和东南亚同步的境地。此后一千多年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相比,跟活化石相仿。因为统一带来的好处很少,导致统一的动力弱到极致。居于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印度教)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没有类似《圣经》《古兰经》的经典,派系复杂到即使现在,都难以全景描述。再加上其他各种小宗教独占一方,连精神统一的需求都少有。在印度,割据的状况南部比北部更甚。郑和下西洋多次往返此处,打交道的就是这些土邦小国,而没有和当时印度北部的德里苏丹王朝发生联系。

除了早期婆罗门教和佛教主动对外传播,印度文化后来基本丧失了主动性,传入带出任由他人。不过这并不代表相安无事,内部经常打得昏天黑地。这样的社会状况导致印度不远征,而总是被征。外来入侵者,只要能忍受那里的高温,通常就能取得统治权。所以在历史上,战胜印度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功绩。

虽然缺乏统一动力,但还是有尝试者。笈多、戒日等王朝是矮子里拔将军,不过其历史轮廓模糊,没有固定或传统疆域,存在控制力弱、统治范围小等特点。停滞的局面在穆斯林侵略并入主印度后稍稍得到改观。13世纪初,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建立,因长期定都德里,最高统治者称号为“苏丹”而得名。该王朝主要控制印度北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沿袭阿拉伯帝国传统,是一个军事封建贵族统治的国家,对印度教徒采取高压政策。王朝很快重复了印度的历史规律,14世纪后期就分裂了;混乱中1526年被莫卧儿王朝替代。

“莫卧儿”是“蒙古”一词的变音,用来做王朝名称,是因其创立者巴卑尔(1483~1530)的先人突厥帖木儿大汗,号称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至阿巴克皇帝(1543~1605年)时期,经过连年征战,在南亚建立起一个大帝国。领土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的部分地区,对印度半岛的一些土邦国也拥有名义上的统治权。阿克巴与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一样,除了能打仗,对内治理也颇有建树,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共同点是都执行宽容的宗教、民族政策。阿克巴的功绩在印度历史中位居前列,他自己身为穆斯林,却任用了很多印度教徒担当要职,并且还破天荒地取消了印度教徒的人头税。

首先陷落的莫卧儿帝国

巴卑尔。

首先陷落的莫卧儿帝国

表现阿克巴率领军队参加战斗的印度细密画。

阿克巴的孙子沙·贾汗(1592~1666)充分享受着先辈的成果,花巨资修建清真寺、宫殿、陵墓,其中就有著名的泰姬陵。因为常年怀念那位美丽的波斯爱妻,沙·贾汉甚至无心国事。同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很多华而不实的伟大建筑经常成为预示国家走向没落的标志。

首先陷落的莫卧儿帝国

泰姬陵距新德里200多公里,被誉为“印度的珍珠”。

沙·贾汉的皇子们为争夺皇位展开内斗,第三子奥朗则布(1618~1707)胜出,并且处死了他的兄弟。沙·贾汉也被其软禁,靠诵读《古兰经》度过余生。奥朗则布有比其曾祖阿克巴更大的雄心,挥师印度半岛,领土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帝国达到极盛,不过极盛时期非常短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军事行动,他放弃了阿克巴制定的宗教宽容政策,恢复对非穆斯林教徒的歧视和迫害,强制推行政教合一,因而引起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许多强行征服的地区又重新回到割据状态。

莫卧儿王朝的重点只能放在一些富庶地区,面对多如牛毛的独立土邦,穆斯林统治者最终还是放任自流。不过就连这样的日子也不能维持太久了,因为外部局面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商船已经频频光顾印度洋,获得了许多港口的控制权。1534年孟买被葡萄牙占领,欧洲人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经营。1661年葡萄牙国王将其作为葡英王室婚姻的嫁妆转让给英国,可见当时孟买并不重要,只是葡萄牙众多的东方据点之一。1668年英王又转租给东印度公司,每年租金为10英镑。从此孟买一飞冲天,成为亚洲的重要商港。与后来的加尔各答、新加坡、西贡、香港、上海、东京,共同串起全球贸易中的亚洲部分。

当时许多列强都曾设立东印度公司,负责本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扩张加速,于1600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公司虽然由商人股东组成,却与王室和贵族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能够常年获得特许经营权,具有国企垄断的性质。公司获得孟买后,不辱使命,抓紧建设,努力挣钱。随着公司的实力愈发雄厚,势力也愈发强大,于是公司的性质从单纯贸易变为产销一体,后来还扩展了军事、政治职能。

首先陷落的莫卧儿帝国

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总部的大楼。

欧洲人初来印度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态度比较谦逊;而庞大的印度至少看上去很强大,并不像美洲原住民那么不堪一击。但是时间一长,莫卧儿王朝的弱点全面暴露出来。1740~1761年间,波斯人、阿富汗人先后入侵,皇帝沦为傀儡。面对如此虚弱的帝国,欧洲人不必再隐藏和抑制扩张的野心。各国东印度公司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开始挑唆生事,扩大殖民地,造成莫卧儿王朝加速衰落。由于军事强弱对比悬殊,以至于展现出的主要矛盾不是列强与印度之间殖民和反殖民的斗争,而是列强在印度领土上互殴。

英国和法国承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历史地位,遏制住荷兰,成为18世纪的世界两强。为争老大,打架不能避免。在此背景下,爆发了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普鲁士为主要的一方,法国、奥地利、俄罗斯为主要的另一方,其他很多国家也积极参与。战场不限于欧洲本土,非洲、亚洲、美洲的殖民地也被卷入,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1763年双方缔结和约,战事结束。欧洲本土情况变化不大,依然维持胶着拉锯状态;海外争霸中,英国总体击败法国。法国算不上惨败,并没有丧失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但英国算得上大胜,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英法两国交锋,印度战场是其中之一。故事类型中国人毫不陌生,与后来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相似。不同之处是英国击败法国后,把全印度彻底变成殖民地,而中国只是后来在局部成立了满洲国。由此也可以比较出印度和中国的历史差异及近现代中的不同表现。同样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列强凭借工业文明的综合强势,始终不能完全控制中国。而英国只派驻少数军队和官员就能对印度实现管理,并且极大改善了以往的割据局面,甚至带着印度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劳动、打仗。

1765年,英国官员与莫卧儿皇帝签订条约,印度主权丧失,与东印度公司共同管理国家。1774年10月,英国第一届总督到任,开始实行直接统治。1784年英国通过法案,规定印度领土由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共同管理,莫卧儿皇帝连名义上的统治权都丧失了。1857年印度爆发反殖民大起义,末代皇帝因卷入兵变,被英国废黜,流放仰光,莫卧儿王朝灭亡。

东方世界国家众多,奥斯曼、莫卧儿、清王朝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在西方眼中,它们曾经繁荣富强,如今却相继病入膏肓。其中莫卧儿王朝位置居中,实力最弱,甚至连当病夫的资格都没有,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英国在印度站稳脚跟后,开始以此为基地经营亚洲,印度的战略地位陡然提升。英国左顾右盼,将目光投向奥斯曼和清王朝,两个沉睡中的老大帝国好梦即将结束。而同时法国并不甘心七年战争的失败,在英国后院点火,怂恿美国独立。世界格局以英国殖民印度为起点,开始了新一轮的动荡。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