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专制君主帮助美国实现独立共和

丁舟 2019-12-0823:48:04 评论 3,507 views

系列《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之4.6

当今世界没有生活在一个言必称希腊的时代,但肯定生活在一个言必称美国的时代,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的影响力也不是一天获得的。英雄要问出处,否则只会看到无尽的辉煌,难免在添油加醋后落入文学或电影的俗套。有人说美国是上帝偏心眼儿的结果,其实应该说美国是英国违心的杰作。

美洲大陆同欧亚大陆一样,地域广阔,物种丰富。但就文明来说,与欧亚大陆的横向分布不同的是,美洲夹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呈纵向分布,独立孕育成熟文明的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所以尽管美洲早就有人类活动,却发展缓慢,甚至还不如东南亚地区。

美洲以巴拿马地峡为界,可以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两部分;大航海后,大部归属于西班牙,因为《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的作用,巴西则归属葡萄牙。美洲太大,西班牙人占不过来,主要开发范围是有很多金银矿的墨西哥以南地区。因为这一地区语言主要都属于拉丁语族,后来也被称为拉丁美洲。西班牙的成功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殖民热情,法国、英国、荷兰、瑞典几个国家逐渐向西班牙势力相对薄弱的北美东海岸地区渗透,尝试建立殖民点。

欧洲国家最初的殖民地只是海外矿山、庄园、工厂、市场,除了攫取就是榨取,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早期的殖民者,不论是冒险家还是淘金客,都与今天的外派工作人员相似,一心盼着能够尽快衣锦还乡,客死他乡多是无奈的结果。欧洲发生的宗教斗争改变了这种情况,部分在国内失势的人被迫离开祖国,基本断绝了返乡的意愿,只能别开天地,繁衍生息。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相似:因在母邦发展受限,被迫海外殖民的部分人,继承母邦文化建立子邦,与母邦保持着各种联系。

可是当时北美东海岸没有能够让人一夜暴富的金矿,经济条件很差,造成各国的早期殖民者不易维持生计,多以失败告终。瑞典来人太少,难有大作为。荷兰的情况也是如此,唯一的亮点是1624年花很少钱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国占领后,更名为新约克,即纽约。法国的胡格诺派在国内受排挤遭屠杀,很早就来到北美,没想到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为缓解国内矛盾,颁布了《南特敕令》,在规定天主教为国教的同时,允许胡格诺派信仰自由。宽容的宗教政策,减弱了人们离乡远赴蛮荒之地的动力。由于缺少后继人员,法国的一些早期殖民地大多没落消失。1685年路易十四取消《南特敕令》,法国的非天主教徒再次逃离,大多就近选择欧洲其他国家避难,只有部分人来到美洲。由于英国率先在北美东海岸落地生根,所以法国选择在条件略差的圣劳伦斯河和密西西比河沿岸地区殖民,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远不及英国。

其他国家在北美殖民的不成功反衬出英国的成功。同样经过一系列试错和失败后,1607年5月,105名怀揣着发财梦想的英国人到达今天美国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河口的一个半岛,以当时英国国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詹姆斯敦”,几经周折,终于建立了一个永久性殖民点。他们种植烟草,运进非洲奴隶,寻求经济独立;修建教堂,组建代议制政府,实现自我管理。詹姆斯敦地处沼泽地带,发展空间不大,不过它的成功奠定了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基础,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多经验。

1620年9月,首批英国清教徒和家属、贫民、奴隶共102人,乘坐五月花号帆船到达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普利茅斯。清教徒是新教加尔文宗的一支,在与英国国教圣公会(新教安立甘宗)的斗争中失势,部分信徒背井离乡,最终选择了北美地区。英国清教徒包括各色人等,工商业比重较大。在登岸之前,出于长远考虑,他们商量签署了一份民主色彩浓厚的《五月花号公约》。

对于英国殖民成功的原因,有人强调其宗教背景,也有人歌颂《五月花号公约》,其实相对较大的人口规模才是成功的关键。殖民地条件艰苦,生存压力巨大,减员不可避免。詹姆斯敦的殖民者登岸后,因疾病、劳累、饥荒人数大减,到第二年仅剩不到三分之一,依靠新人才度过危机;而五月花号的第一批清教徒,一个冬天过后人数几乎减半,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才开始适应生活,同时期待下一批清教徒的补充,好让感恩节得以延续。所以只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到来,才能保住建设成果,立稳根基发展壮大。在这点上,英法两国的对比尤为明显。当时英法实力相近,殖民北美的时点也相近,但基于各种原因,法国殖民者的人数长期不到英国殖民者的十分之一。而正是人数差异,决定了后来诸多事件的结果。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人口增长,国土面积狭小,容不下更多的人。美洲“地多、人少、速来”的信息不时传回,不只是清教徒,各类人都蜂拥而至,殖民地人口增长得到维持。开拓面积加大,耕地、开矿、狩猎、修路,由点到面,步步为营,想不成功都不行。殖民者的成功意味着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失败,原始的热兵器打败了更原始的冷兵器,血腥反抗招来更血腥的屠杀。印第安人退出家园,迁徙,再退出,再迁徙,最后除了一遍遍用巫术诅咒这些白人,别无他法。白人对自己宗教的谴责都能无动于衷,更何况异族文化?此消彼长中,举行传统仪式的印第安人越来越少,过感恩节的白人越来越多,一种田园风光逐渐代替了另一种田园风光。殖民地不能只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须要纳入大三角贸易才能兴旺发达。于是,奴隶制经济成为首选,贩卖奴隶、开垦农场、种植作物,众人忙得不亦乐乎。

这种历史成因,导致北美各殖民点保持着高度的地方自治。殖民地经济增长也弥合了部分宗教分歧,毕竟钱能通神。英国政府发现有利可图,于是派遣官员来执行部分管理职能,统一协调一些更高层面的问题,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而治。结果英国为照顾本土集团的经济利益,在政策制定方面,经营与税收双管齐下,造成与民争利的事件频发,尤其是七年战争后,为弥补军费支出,加重了税收。最初的殖民者渐渐变成了被压迫者,不过他们可不是软弱无力的印第安人,而是与英国国王同文同种的一批人,反英情绪遂开始滋生。但北美殖民地对英国本土经济比较依赖,也不可能瞬间摆脱其提供的军事、政治保护,只能等待时机成熟。

随着时间流逝,新生代对国王越来越没有感情;亲英派日渐萎缩,反英派队伍壮大,准备伺机起事。波士顿作为商业中心,是各方利益争夺的焦点地区。1770年3月,反英人士散布英军将要欺压市民的消息。市民义愤填膺,与英军发生口角冲突,英军开枪造成5人死亡。波士顿惨案经过广泛宣传,各地反英情绪又高涨了一次。面对不利的局面,英国做出了部分妥协。但是妥协已经不能满足反英者的要求,而英国为了整体利益,已经不能再做更大的让步。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给予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少量的茶税,还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此次低价倾销茶叶的行为,看似是让消费者得利的正常商业行为,但却会打击北美的民营茶叶商。而茶叶是当时全球的重要贸易商品,殖民地相关从业人员众多,因此激起了更大的民愤,多地都出现了抵制东印度公司茶叶的行动。

1773年12月16日晚,反英者采用当年很常见的一种栽赃手段,化装成印第安人,闯上东印度公司停靠的三艘商船,将所载产自中国的茶叶全部倒入海中。英国朝野震怒,当局怀柔无效,只能采取高压政策。1774年,英政府先后颁布法令,封锁波士顿港口,取消马萨诸塞州的自治权,在殖民地自由驻军。一系列政策引起连锁反应,反英者开始了反抗行动。1775年4月18日,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批准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1年战事基本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一群专制君主帮助美国实现独立共和

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情景画。

美国独立的过程与英国当年脱离罗马教廷的管束如出一辙,是另一次历史重演。美国的建国思想被赋予了很多华彩的内容,但其实主要基础首先是国家主义,尽管这个词后来常被用于描述那些只强调国家利益而抑制个体利益的极权国家。国家主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发生的三十年战争。其主张是,某一群体只有组建成独立的国家,才能保护群体的利益;而在独立过程中,出于国家至上的信念,需要牺牲很多个体利益。作为一种建国思想,所有新国家都必须在实践中奉行国家主义,美国也不例外。

关于美国独立的故事有很多,也很动听感人,但就像所有的独立战争都很难保持过程的独立性一样,美国的独立战争还是当时世界两强英法在争夺霸权过程中的一次较量,也是其他列强联手对抗英国的一次合作。法国在1778年承认美国独立,同年对英宣战;西班牙、荷兰也先后对英宣战。英国为防止援助物资进入美国,利用海军优势实行海上封锁,并拦截中立国船只。早就看英国不顺眼的欧洲其他国家,在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组织下,结成武装中立同盟,丹麦、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名为中立,两不相帮,实际效果是突破封锁,暗助美国。这场反英大合唱,就像此前对待西班牙帝国、此后对待拿破仑帝国一样。至于大家对《独立宣言》能理解多少,只有天知道。一群君主专制的国家(荷兰除外)为了反对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强国,去支持另一个新兴国家实现共和,如果不考虑利益因素,看上去还真有些滑稽。设想一下,如果此事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出于对英国的怨恨,清王朝估计也会想方设法帮助美国独立。

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损失惨重,连北美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除新奥尔良外)都让给了英国,一直伺机报复。它凭借启蒙运动和利益诱惑,长期唆使和影响美国独立。战事一起,很多法国人都兴奋不已,表现十分积极。法国贵族拉法耶特(1757~1834)因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誉为“两个世界的英雄”。他当时一腔热血,倾情奉献,出资、招人,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然后战斗、负伤,表现得比美国人还勇敢;并与华盛顿(1732~1799)结下深厚的友谊,情同父子。由于他的积极参与、斡旋,直接导致1778年初法美结盟。此后很多关键战役都是法军主力所为,海军支持更是功不可没。没有国际反英势力的帮助,仅凭美国的民兵武装,即使华盛顿将军天纵奇才,也难以在短期内战胜英军,独立战争的胜利时间肯定会延后。

一群专制君主帮助美国实现独立共和

遭受一系列失败后,1777年冬,华盛顿和拉法耶特在福吉谷休整军队。次年春,法国正式参战,扭转战局。

除了别人帮忙,英国主动的战略性退出也很关键。英国是执行商业利益最大化原则最娴熟的国家,几乎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英国的身影。为了获益,英国的外交政策经常是见缝插针、挑起事端、支持分裂、两边下注。对欧洲、对世界长期如此。它即使不是麻烦的直接制造者,也是麻烦扩大化的幕后推手,到今天都未改变。但同时,英国也能做到不利就撤、适时止损,从不死缠烂打、血战到底。这种双向都很圆滑自如的策略,是英国地缘的资源劣势和安全优势混合后的产物,也就是说,英国只有通过远距离获利才能生存发展,同时本土较少受到毁灭性威胁,又总有退路。虽然殖民者都有丑恶的一面,但是相比之下,英国处于世界第一强国位置的时候,也较少表现出侵略者或占领者的穷凶极恶;与西班牙、法国,以及后来的德国、俄国、日本有较大差异。英国人对待殖民地或军事利益,一直坚守商人本色,不像一名战士把胜负和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这是英国人的智慧,也是英国文化长盛不衰、借助殖民地风靡全球的原因之一,其中的重要遗产是英语成为了现在的世界性语言。对此,19世纪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1784~1865,两次鸦片战争均和此人有关)曾做过精彩的总结:没有永远的朋友(或联盟),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英国的传人美国做得都不够好。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英国的行为多属于见利忘义的小人行径。不过中国变化无穷的高尚道德,同样是随着利益而变,其实也看不出什么“大人”行径来。

上帝保佑美利坚,美国人民是幸福的和幸运的。华盛顿、亚当斯、杰弗逊、汉密尔顿、富兰克林等精英大展宏图。随着美国的强大,他们都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批年轻的圣贤了。美国是第一个实践思想启蒙运动理想的国家,反过来又影响法国。但是历史翻篇也很快,轰轰烈烈之后,美法同盟名存实亡,美国也不支持法国大革命,而是热衷于在欧洲大战时从中牟利。从思想上看,美国的老师也许是法国,但是从行为上看,还是从英国那里继承的真本领更多。

一群专制君主帮助美国实现独立共和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原英属殖民地签署《独立宣言》,宣告脱离英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彻底的胜利,确保了政权的独立性,是近现代史中罕有的情况。这场胜利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建国激情。后来由于受到法国拿破仑的攻击,西班牙对殖民地控制力下降。19世纪初,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等英雄的带领下,经过一系列战争,一堆共和国如雨后春笋般在拉丁美洲诞生。但是,拉丁美洲国家的命运远不如美国,不仅社会发展一波三折,还长期盛行军人独裁政权。由此,甚至还引发了基督教文化圈内部,新教与天主教,英国与西班牙文化优劣和影响力的讨论。

美国立国之初起点极高,比英国更进步的是连君权虚位都抛弃了。不过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受到别人帮助只是加快进程,诞生后的成长就要靠自己了。年轻的美国充满朝气,等它闪亮登场的时候,世界将为之瞠目。

丁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