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大明星,它们凶猛狡猾,就连人类都不是它们的对手。尽管我们对迅猛龙非常熟悉,但这种恐龙是不存在的。最近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并且将这种恐龙命名为迅猛龙。
01、最著名的恐龙并不存在
电影《侏罗纪公园》是最经典的恐龙科幻电影,电影中恐龙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如果问你哪种恐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除了霸王龙,就是迅猛龙啦!这种体型不大的恐龙异常聪明,竟然能够设伏反杀猎人,甚至懂得开锁,真的是逆天啦!
其实电影中的迅猛龙并不存在,因为迅猛龙(Velociraptor)是生活在蒙古的小型驰龙类,其体长只有2米,臀膏0.6米,体重不超过20千克。而电影中的迅猛龙,体长接近4米,臀膏超过1米,体重更是超过100千克。这个体型与恐爪龙(Deinonychus)差不多,而电影中迅猛龙的原型也正是来自于恐爪龙。
除了原型不对,迅猛龙的名字也有问题。迅猛龙的学名“Velociraptor”,来自拉丁语中“velox”(意为“聪明伶俐”)和“raptor”(意为“盗贼或掠夺者”),意思是“聪明伶俐的盗贼”,因此其中文正名应该翻译为——伶盗龙,伶盗龙这个名字得到了科学界和科普界的认可。迅猛龙这个名字虽然好听又霸气,但是属于国内译者的个人翻译,也没有完全体现学名的意思,因此是一个无效名。
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作为电影中的迅猛龙(伶盗龙)是不存在的,迅猛龙的这个名字也是无效的
02、命名迅猛龙
既然迅猛龙这个名字是无效名,那么就可以用来命名新发现的恐龙咯!最近,古生物学家就将一种发现于河北省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命名为英良迅猛龙(Xunmenglong yingliangis),属名完全来自“迅猛龙”三个汉字的拼音,模式种名则来自保存其化石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迅猛龙的正模标本编号为YLSNHM-00005,仅包括了后肢、腰带和部分尾椎,化石发现于河北省北部,后来被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征集。为了研究化石,来自中国、美国及加拿大的古生物学家组成了联合团队,其中包括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菲利普·柯里院士(Philip J. Currie)等。
研究论文发表于2019年11月Elsevier出版集团的《白垩纪研究》上,论文名为《一新美颌龙类兽脚类恐龙来自热河生物群最古老的下白垩统花吉营组,中国东北部》(A new compsognath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oldest assemblage of the Jehol Biota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Huajiying Formation, northeastern China)。
03、凶猛的小家伙
迅猛龙的名字已经展示了其作为食肉动物的凶猛本性,不过这个家伙的体型远没有电影中“迅猛龙”那么高大威猛。迅猛龙的体长约0.3米,体重不超过1千克,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属于美颌龙类,也是最小的美颌龙类恐龙。
如同其他美颌龙类恐龙,迅猛龙的脑袋较大,脑袋上长有一对大眼睛,所以它的视力很好。在迅猛龙的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小牙齿,能够咬住猎物,这也是它作为肉食性恐龙的典型特征。
迅猛龙的脑袋后面长着弯曲灵活的脖子,脖子较长,向后连接着身体。迅猛龙的身体看上去较瘦,不过很结实,后面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迅猛龙的前肢较短,长着三个爪子,后肢长而有力,能够让迅猛龙达到非常高的奔跑速度。
考虑到之前在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美颌龙类(比如中华龙鸟、丽羽龙等)都是长羽毛的,因此古生物学家确信迅猛龙也是长有羽毛的,而且是那种软软的丝状羽毛。
04、美颌龙类的多样性证据
迅猛龙的化石产自花吉营组,该组地层是热河生物群最古老的地层,距今约1.3亿年。除了迅猛龙,之前还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弥曼始今鸟(Archaeornithura meemannae),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今鸟型化石。
在距今1.3亿年前的森林之中,迅猛龙无疑是敏捷而凶猛的小猎手,它们凭借速度优势追逐蜥蜴、昆虫等猎物,同时甩掉更大的食肉动物。
迅猛龙的发现丰富了热河生物群早期的美颌龙类多样性,其化石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颅后骨骼、超长的小腿以及趾骨IV-4比IV-3长等是其他美颌龙类所不具备的。在系统发育学上,迅猛龙是对于美颌龙类分支和类群多样性的重要补充,它的发现可以作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层模式的一个校准点。
从今以后,迅猛龙代表的就是一种小型的美颌龙类恐龙啦,而不是《侏罗纪公园》中的可怕驰龙类!
参考资料:
Lida Xing,Tetsuto Miyashita,Donghao Wang,Kechung Niu,Philip J.Curriee (2019)”A new compsognath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oldest assemblage of the Jehol Biota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Huajiying Formation, northeastern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Volume 107,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19.104285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