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名人被熬夜猝死!
据媒体报道,知名设计师沈文蛟,“因熬夜离世”。
可见,所谓“因熬夜离世”,不过是某个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则消息,没见到有关这位设计师身体状况和死亡相关的其他内容。
既然要说“健康警示”,那么自然需要以医学研究为依据,“熬夜”有哪些健康危害?“熬夜”真的可以导致猝死吗?
“熬夜”与缺觉
在严格来说,所谓“熬夜”是指晚于正常睡眠昼夜节律中的睡眠时间点入睡。
昼夜节律一个主要的睡眠压力是由脑松果体褪黑素高峰决定的,在多数人通常在23时左右,晚于这个时间点入睡,就被认为是熬夜;不管总睡眠时间的多少。
比如,凌晨3点入睡,一直睡到下午3点,尽管睡了足足12小时,也叫熬夜。
当然,不同人睡眠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被称为睡眠时间型,有早睡型在一般社会文化语境下,“熬夜”通常也包括睡眠时间短,即睡眠不足,即“缺觉”。
“熬夜”的长期健康危害
不管是打破正常睡眠昼夜节律的“熬夜”还是睡眠不足,时间长了都会造成明显的健康危害,这已经获得充足研究证据的证明。
“熬夜”的长期健康危害主要是影响身体代谢、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导致这些系统功能陷入紊乱,尤其是代谢紊乱会增加与代谢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某些癌症风险,以及精神健康方面的影响。
“熬夜”对身体和工作状态的影响
健康危害是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的积累后果。这种不良影响更显见、即时的是对情绪、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在医学上,由熬夜造成的积累的短时间睡眠不足,被称为累积性轻度部分睡眠剥夺,主要影响体现在工作状态的影响。大量研究证实这种睡眠不足可以显著影响人的认知功能。最大的影响是注意力的破坏,其次是执行功能方面。就是说,“熬夜”和“缺觉”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
“熬夜”会猝死吗?
没有证据表明,人类“熬夜”或“缺觉”会导致猝死。我们知道,所谓猝死,9成是心跳骤停的结果,被称为心源性猝死。研究发现,凡是发生心源性猝死者,都是心脏病患者。尽管有些人从来没有发作过心脏病,特别是在没有冠心病的年轻人。
总体上,约一半左右的年轻人的心脏病首次发作表现为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在年龄大于45岁的中老年人,猝死则主要是因为冠心病。同样的,研究证明,冠心病患者也有约半数终以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形式离世。
也就是说,要想发生心源性猝死,一个前提条件是先要有心脏病,除非遭遇到可以造成严重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显著改变)或显著的肾上腺素分泌“风暴”的巨大应激,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可以诱发心跳骤停。比如,“冻死”实际上就是死于心跳骤停。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存在可能发生心跳骤停的基础心脏病(不管有没有发作过,患者自己知道不知道)患者,什么时候会发生心跳骤停呢?目前,医学上有关心跳骤停发生的模型是:“心脏病”+“促发因素”(并非必要条件)模式。
所谓促发因素,就是一切可以引发身体发生应激反应,增加体内以“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为主的肾上腺分泌的激素的增加的因素或事件。比如,惊恐、高度紧张等剧烈情绪波动,剧烈体力活动,(季节)气温急剧变化等。
如上所述,决定睡眠昼夜节律睡眠压力的是褪黑素,而负责唤醒的是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从后半夜开始,皮质醇分泌就开始增加,到凌晨6点至9点,皮质醇达到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
皮质醇不仅具有唤醒作用,还与肾上腺素一起,维持警觉性。这也是多数人,尤其是“时型”为“早晨型”,即习惯于早睡早起的人,上午特别精神的原因。
但是,这种“特别精神”也是有生物学代价的,就是早晨和上午交感神经活动性高,由它支配的心血管系统也特别活跃。这也是很多人早晨和上午血压会升高,心跳会加快的原因。也因此,早上6点到上午10点,也是心跳骤停的相对高发时段。这一点已经经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据证实。
因此,心跳骤停的发生也是有时辰的。但是,与一般人夜间容易猝死的认识相反,反而是早上和上午最高,后半夜最低。研究甚至发现,心跳骤停也具有一定季节性规律,即秋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却从来没有任何研究证据表明,心跳骤停的发生与“熬夜”有关。
长期缺觉的动物都最终死亡,长期不睡的人类却不会
长时间睡眠剥夺动物实验表明,狗在连续不睡9-17天,大鼠在11到32天内先后死亡,无一幸免。由于伦理学的限制,人类睡眠剥夺试验一般只能限定在48~72小时内,无法确定是不是会致命。
但是,一些长期不睡眠的挑战,最长连续保持“清醒”的记录高达11天24分钟,却从来没有死亡事件发生。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可以长期不睡眠而免于死亡是受一种被称为“微睡眠”机制的保护。
所谓“微睡眠”就是不受意志控制的瞌睡,由于人其实并不能真正长期保持清醒状态,而不会“困死”。总之,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人会因为不睡觉可以直接致死,所谓“因熬夜猝死”只是一种“民间智慧”而非医学观点。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